一名 41 岁患者因右大脚趾甲下区域出现一个逐渐增大的疼痛性肿块就诊。进行了 MRI 检查,并展示了检查结果。
一名41岁的女性患者,右足拇趾甲下区近期出现增大的疼痛性肿块,由其全科医生转诊至放射科。患者无发热,未报告该部位外伤史,也无糖尿病史。MRI检查显示右拇趾甲下区有一个肿块。在T1加权成像(图1)中,该肿块相对于肌肉组织呈低信号。注射对比剂后,肿瘤显著增强(图2)。在T2脂肪抑制加权成像(图3、4)中,该肿块呈强高信号。患者随后接受了肿瘤的手术切除,细胞学检查(图5)证实为球瘤。
肋球瘤(Glomus tumors)占四肢软组织肿瘤的1-5%。在病理学检查中,肋球瘤是源自神经肌肉性动静脉球(neuromyoarterial glomus bodies)的错构瘤,这些结构负责调节皮肤中的血流。
正常的神经肌肉性动静脉球是一种动静脉分流,在体温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存在于全身真皮最深层——网状真皮层。每个神经肌肉性动静脉球是一个被包裹的卵圆形器官,长度约300μm。它位于甲下区域、手指和手掌。神经肌肉性动静脉球在指尖高度集中,尤其在甲下部位。手指和脚趾的甲床中,每平方厘米含有93–501个神经肌肉性动静脉球。
在临床检查中,大多数肋球瘤是不可触及的病灶,常见于女性。它们通常会压迫甲母质,因此主要症状是局部疼痛。曾描述过一个“经典三联征”,包括疼痛、定点压痛以及对冷刺激的敏感。使用止血带在上臂近端阻断血流后疼痛消失(Hildreth征)是肋球瘤特征性的表现。用铅笔尖精确施压以引出疼痛(Love试验)有助于定位病灶。
在T1加权磁共振成像(T1-weighted MR images)上,大多数肋球瘤与甲床的真皮层等信号或轻度高信号;在T2加权像(T2-weighted images)上则呈强高信号。大多数肿瘤外围有一个包膜,其在T2加权和增强后成像中表现为暗色环。这个包膜是周围组织继发性反应的结果,可能并不完整。
在某些情况下,T1WI和T2WI上的信号强度会有所变化,可能表现为低信号或中等信号,反映其组织学成分的多样性。肋球瘤主要细胞模式可分为3种:血管型(vascular)、黏液样型(myxoid)和实性型(solid)。实性或细胞型在T2WI上信号略高,注射对比剂有助于其检出。血管型表现为非常强的强化。若瘤体为黏液样型,则T2时间非常长。然而,这只是理论上的分类,大多数肿瘤都由各种类型的混合成分构成。
肋球瘤的鉴别诊断包括黏液囊肿(mucoid cysts)和血管瘤(angioma)。黏液囊肿无痛,在MRI成像中可见其与远侧指间关节相通,T2时间更长,并且没有对比增强。血管瘤的信号强度可能与肋球瘤非常相似,但它更浅表,位于真皮乳头层和表皮。
在我们的病例中,肿瘤位于右足大趾的甲下区。影像学技术显示了肿瘤的位置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细胞学检查揭示了该肿瘤的性质及其由血管、黏液和实性成分所组成。
右足大趾甲下区的血管球瘤
对不起,我没有看到任何英文内容需要翻译。如需翻译,请提供具体的英文文本。
患者为41岁女性,主诉右足大趾(右足拇趾)甲下区出现逐渐增大的疼痛性肿块。根据提供的MRI影像,可观察到如下主要特征:
结合患者病史(阴性外伤史、女性、甲下疼痛性肿物)及影像学信号特点,考虑以下主要鉴别诊断:
综合患者年龄、临床表现(疼痛性甲下肿物、可有对寒冷敏感),以及MRI所示的信号特点与增强模式,加之病理学检查结果提示既含丰富血管成分,又有部分黏液样与实性成分,最符合的诊断为:
格洛穆斯瘤(Glomus tumor)
治疗策略:
康复与运动处方:
本报告为参考性分析,基于现有的影像学及病理学信息和医学文献总结而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意见。若有疑问或病情变化,请患者及时就医或联系专业医疗人员进行进一步检查与治疗。
右足大趾甲下区的血管球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