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27岁的男性因左大腿持续疼痛7个月被转诊至我科。
一名27岁的男性因左侧股四头肌区域持续性疼痛(起病于7个月前)被转诊至本科;症状在夜间加重,干扰睡眠,使用低剂量NSAIDs后疼痛可完全缓解。超声(US)检查显示左股骨干中段骨皮质处出现一个8毫米大小的结节状不规则结构,周围软组织无明显异常。随后进行的MRI检查显示,皮质内结节在T1加权像上相对于肌肉呈低信号,在T2加权像上表现为等/低信号。STIR图像可见病灶邻近的股四头肌水肿,在静脉注射顺磁性对比剂后,结节中央部位(称为“nidus”)出现明显、早期且持续的强化,与骨样骨瘤诊断相一致。计划在CT引导下进行经皮射频消融(RFA)。病灶定位的初步诊断性CT扫描证实了骨样骨瘤的溶骨性结构,其中含有对应nidus的小钙化核心。RFA操作在患者镇静情况下,通过带可回缩钩的18号探针完成,在目标温度下向病灶内部传递射频能量四分钟。治疗后,疼痛得到完全且稳定的缓解。十天后复查超声显示骨愈合瘢痕形成,并伴有少量病灶周围血肿。
骨样骨瘤(OO)通常是一种体积较小(通常小于2厘米)的良性骨肿瘤,病理学特征是中心部位称为瘤巢。它更常见于男性青少年和年轻成人,主要好发于四肢骨(尤其是股骨),在轴向骨骼中相对少见。当累及长骨时,OO通常位于干骺端或骨干,而干骺端较少受到累及。临床表现可提示诊断,结合常规X线、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予以证实。由于OO可能引起剧烈而持续的疼痛,这种疼痛常在夜间加重,饮酒后也会加剧,并且在使用NSAID后常可缓解,因此通常需要进行消融治疗。射频消融(RFA)是一种较新的微创治疗OO的方法,相对于手术而言,它是一种更有效且更安全的替代方案,并发症更少。患者在RFA治疗后可完全且几乎立即康复,且与传统手术治疗相比,费用明显降低。
使用CT引导的射频消融治疗骨样骨瘤
未检测到可供翻译的英文内容。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具体文本后再试。
根据提供的影像(超声、MRI、CT等)可见:
基于患者的临床病史(夜间加重的持续性疼痛、对 NSAIDs 反应良好)与影像特点(小于2cm 的骨质病灶、CT可见典型“nidus”特征),主要考虑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包括:
结合:
综上所述,最可能的诊断为:骨样骨瘤(Osteoid Osteoma)。
在治疗后,患者应视情况采用循序渐进、个体化的康复运动方案。以下为一般建议:
整个康复过程需遵循 FITT-VP 原则(频率、强度、时间、类型、体积和进阶),并根据术后恢复和骨愈合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
若患者存在其他合并症(如骨质疏松、心肺功能不佳等),需要在运动强度与方式上更加保守,并定期复查影像,评估骨愈合情况。
本报告基于现有影像及病史信息进行分析,仅作为参考性意见,不可替代面对面临床诊断或专业医生的治疗建议。若有任何疑问或病情变化,应及时咨询骨科、影像科或相关专科医生。
使用CT引导的射频消融治疗骨样骨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