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颅骨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临床病例 12.08.2023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3岁,女性
作者: Antoine Vandendriessche1,2, Filip Vanhoenacker2,3,4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3岁女童被转诊至放射科,主诉右侧头部出现疼痛性颅部肿胀。该肿胀于1个月前因摔伤头部而首次出现,并一直未见消退。未发现任何神经或其他系统 症状

影像学表现

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显示多发性骨质溶解性病灶分布于整个颅骨,边界未见硬化,并且内、外板受累不对称(边缘呈斜面)(图1)。在其中一个较大的病灶处可见低密度的帽状腱膜下软组织肿胀。

超声(US)显示颅盖骨存在多个缺损,其中可见病灶内实性软组织病变,呈不均匀回声。彩色多普勒显示病灶内存在轻微血流(图2)。

磁共振成像(MRI)证实存在多处颅盖骨病变,T1加权成像(WI)上与邻近脑组织呈等信号。其中一个较大的病灶位于眶周,可见轻度眼球突出。T2-WI显示病灶呈不均匀高信号,注射钆对比剂后可见明显的不均匀强化。一些病灶邻近可见细微的硬膜尾征。影像提示有限的弥散受限(图3)。此外,颅底亦可见多处溶骨性病变。

病情讨论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是一种罕见的疾病,更常见于儿童,其特点是特发性克隆增殖的组织细胞(也称朗格汉斯细胞,这是一种免疫细胞)[1].

增殖可以发生在皮肤、肺、中枢神经系统、肝脏、淋巴结和骨髓等各种器官系统。根据是否累及一个或多个系统及单个或多个病灶,可将其称为单系统或多系统、单灶或多灶累及。骨骼受累很常见,可累及单个或多个骨骼,常见位置包括骨盆、长骨、脊柱和颅骨。儿童出现孤立的颅骨病灶是LCH最常见的表现[2].

临床表现取决于病变的范围和发生部位。颅骨LCH通常表现为头皮处的疼痛性肿胀[3].

在处理头皮肿块时,为避免辐射暴露,超声(US)通常是儿童的初步检查。尽管在超声上可能通过显示颅骨缺损及邻近软组织肿胀来怀疑诊断,但仅凭超声很少能做出最终诊断。

颅骨受累在初始阶段的典型放射学表现为“打孔样”溶骨性病变,没有硬化缘或骨膜反应。由于内外板皮质的破坏不均,可见双重轮廓或“孔中之孔”,在CT上可对应“斜面边缘”[4]。病变不会跨越颅缝,有时可见病变内的“纽扣”样死骨。

MRI是评估中枢神经系统(CNS)累及的首选影像学方法。病变在T1加权像上通常与脑组织等信号,在T2加权像上呈不均匀高信号,且常可见弥散受限。强化表现可变,有时可见邻近硬脑膜的强化[4]。最终诊断需在活检后通过组织学检查得出 [3].

在多灶性颅骨LCH中,如果病灶多于2处、病灶直径超过5厘米,或累及CNS高风险骨骼,则开始全身治疗。累及CNS高风险骨骼(如眼眶或乳突)提示出现尿崩症或神经退行性CNS LCH的风险增高,即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并可能出现言语障碍、共济失调和行为改变等症状 [5]。LCH的预后取决于疾病累及的范围,对于局灶性疾病,预后非常好;而在2岁以下出现多系统播散时,死亡率超过50%[6].

已获得书面知情同意用于发表。

鉴别诊断列表

多灶性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白血病
淋巴瘤
溶骨性转移
皮样囊肿(眼眶)
表皮样囊肿(颅骨)
多发性骨髓瘤(但不在该年龄组)

最终诊断

多灶性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图像分析

头颅CT伴三维重建

icon
轴位颅骨CT骨窗(A)。注意一处位于顶骨的溶骨性病变(白箭),呈“斜坡样边缘”,并伴有头皮下软组织肿胀(星号)。在枕部可见一个更小、边缘不规则的病变(箭头示)。在三维重建(B)上,可见由于内板和外板破坏不均所致的双层轮廓(箭头)。
icon
颅骨在骨窗(A)的轴位 CT 图像中。请注意顶骨的溶骨性病变(白箭),其具有“斜边”,并伴有帽状腱膜下软组织肿胀(星号)。在枕骨部位可见一个更小、边缘不规则的病变(箭头所示)。在 3D 重建图像(B)上,由于内外板的不均匀破坏,可见双重轮廓(箭头)。

病变超声

icon
超声灰阶图 (A) 显示一个局灶性颅骨缺损,内外板均有突破,并伴有病变内软组织 t
icon
超声灰阶图像 (A) 显示了一个局限性颅骨缺损,内外板均已破坏,并伴有病灶内软组织。

脑部磁共振成像

icon
轴向 T1-WI(MPR,TE4.16,TR160,SL0.9mm,FOV199×230)(A)显示了其中一个颅骨病变,位于眶顶(箭头所示)。
icon
轴向 T1-WI(MPR,TE4.16,TR160,SL0.9mm,FOV199×230)(A)显示了其中一个颅骨病变,位于眼眶顶(箭头所示)。
icon
轴位 T1-WI(MPR,TE4.16,TR160,SL0.9mm,FOV199×230)(A)显示了其中一个颅骨病灶,位于眶顶(箭头所示)。
icon
轴向 T1-WI(MPR,TE4.16,TR160,SL0.9mm,FOV199×230)(A)显示了其中一个颅骨病变,位于眶顶(箭头)。
icon
轴位 T1-WI(MPR,TE4.16,TR160,SL0.9mm,FOV199×230)(A)显示一处位于眶顶(箭头所示)的颅骨病变。
icon
轴向 T1-WI(MPR,TE 4.16,TR 160,SL 0.9 mm,FOV 199×230)(A)显示了其中一个颅骨病变,位于眶顶部(箭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