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双膦酸盐治疗相关的下颌骨坏死

临床病例 30.09.2009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76岁,男性
作者: Repanas G, Papadopoulos M, Tsanaktsidis I, Avramidis O, Palladas P.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76岁男性在拔牙后3个月出现左侧下颌区疼痛和肿胀。临床病史包括前列腺癌,但未见成骨性骨转移,并已接受静脉注射双膦酸盐治疗3年。

影像学表现

患者在牙齿拔除术后3个月出现左下颌区疼痛和肿胀。抗生素治疗无明显效果。患者在过去三年间一直接受唑来膦酸的静脉注射治疗。口内检查显示拔牙创未愈合,邻近牙槽骨部分暴露,同时可见软组织肿胀、皮下脂肪水肿及局部皮肤增厚。
下颌中部及颏隆突区域可见骨的前表面侵蚀,伴有软组织受累,并且内部存在死骨。
病灶的组织学检查显示骨坏死、炎性肉芽组织及脓肿形成。
这些结果提示为双膦酸盐相关性骨坏死(BRON),患者开始接受抗生素治疗并联合非甾体抗炎药和口腔消毒溶液,同时停止使用双膦酸盐药物。

病情讨论

双膦酸盐是焦磷酸盐的合成类似物。它们可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具有抗血管生成作用,并有助于维持钙和磷的平衡。不断累积的数据表明,这些药物在易发生骨转移的疾病中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破骨细胞或溶骨活性明显上调的疾病中,如乳腺癌、多发性骨髓瘤和佩吉特病,以及用于预防绝经期骨质疏松时,都显示出有效性。尽管前列腺癌的骨转移表现为成骨而非溶骨,但研究显示双膦酸盐在该病的管理中依然有效,尤其在与激素治疗相关的骨质疏松、骨转移引起的骨痛以及前列腺腺癌导致的骨骼相关事件方面具有影响。
与双膦酸盐使用相关的不良反应并不常见,包括发热、肾功能损害、低钙血症以及颌骨缺血性坏死(ONJ)。最初ONJ与唑来膦酸的使用相关,但有报告称在长期使用帕米膦酸后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BRON是一种只影响颌骨的病症,与较小的骨创伤相关,存在愈合不足和血管受损的情况,双膦酸盐以及口腔常见微生物群共同参与了其发生。
近期确立了诊断BRON需要具备3个特点:(i) 目前或过去接受过双膦酸盐治疗,(ii) 颌面部暴露的坏死骨持续超过8周,(iii) 无颌骨放射治疗史。该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是既往的牙槽外科手术史,但在无先前创伤的情况下也可自发出现。
骨坏死是指因受累区域血液供应受损而导致的骨组织死亡。癌症及其治疗被认为是骨坏死的危险因素,最常见的骨坏死部位是股骨头。缺血性颌骨坏死(ONJ)主要与头颈部放疗相关,称为放射性骨坏死,但也有在化疗后出现的报道。近年来,有报告称在接受帕米膦酸和唑来膦酸治疗的癌症患者中出现ONJ。除了双膦酸盐外,糖皮质激素和化疗也可能与ONJ的发生有关。ONJ是一种与长期使用双膦酸盐相关的并发症。

鉴别诊断列表

与双膦酸盐治疗相关的下颌骨坏死

最终诊断

双膦酸盐治疗相关的下颌骨坏死

证书

未检测到需要翻译的英文内容,请提供具体的英文文本以便进行翻译。

图像分析

颈椎CT

icon
颈部CT
icon
颈部CT

颈部CT

icon
颈部CT
icon
颈部 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