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的足部肿块!

解剖学和功能成像 30.09.2009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解剖学和功能成像
病人: 46岁,男性
作者: P. Diana Afonso,R. Lourenço R, c. BagulhoRadiology Department - Hospital Garcia de Orta, Portugal.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患者因足部疼痛性生长肿块而被转诊。

影像学表现

一名43岁的男性患者,右足背部在过去6个月出现一个疼痛的增大肿块(Fig 1)。正位X线片显示一个扩张性、偏心性、界限清晰的溶骨性病变,边缘仅有轻度硬化(Fig 2)。MRI(FSE序列)显示第一跖骨内一个扩张性的结节状肿物,紧贴关节面,T1加权像信号显著减低,T2加权像信号增高且不均质(Fig 3)。骨扫描显示无转移病变(Fig 4)。血管造影再次证实其高血管性(Fig 5)。鉴别诊断包括足部内生软骨瘤、骨巨细胞瘤(CGT)、动脉瘤样骨囊肿(ABC)、软骨母细胞瘤以及骨内囊肿、Brodie脓肿。手术实施后(Fig 6),组织学检查证实为骨巨细胞瘤(Fig 7)。
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病情讨论

巨细胞瘤(GCT)是一种常见的肿瘤(占原发性骨肿瘤的4-5%),由结缔组织、破骨细胞型巨细胞和纤维基质组成。它是少数在女性中略有优势的骨肿瘤之一(1.5:1)。尽管GCT在临床上可以表现出侵袭性,但其放射学或组织学外观并不足以将其归为良性或恶性。手术切除后,除非复发,否则通常认为其是良性的(有5-15%被认为是恶性的)。恶性GCT可转移至肺部,较少见的情况是转移至淋巴结。即使出现转移,预后仍然较好,主要问题在于局部复发。
患者可能会出现疼痛、肿胀、邻近关节活动度受限或病理性骨折等症状。
通常情况下,这种病变发生在长骨(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桡骨远端和尺骨或肱骨近端)。其他受累部位包括股骨近端、骶骨、肋骨、椎体、手和足(距骨和跟骨最常见,其次是跖骨)。

在长骨中诊断GCT有4条经典的放射学标准:
1)主要影响骨骼成熟的患者,80%的患者年龄在20至50岁之间。
2)虽然GCT的确切起源部位一直存有争议,但当放射科医师观察到该病灶时,它通常已经累及骨骺并贴近关节面。
3)偏心性分布。
4)与狭窄的过渡带相关且周围无硬化(80%–85%的患者,Lodwick 1B)。
这些规则不适用于扁骨或骨凸(apophyses),因为它们没有关节面,且可能出现硬化缘(Lodwick 1A)。

其他常见且有用的标准包括:病变略带膨胀性,肿瘤常常向软组织延伸;同时应注意缺乏骨膜反应(除非有骨折)以及缺乏矿化基质。患者的年龄和缺乏矿化基质有助于将GCT与其他骨端病变区分开来。囊性(继发性ABC)成分常见(14%的病变),通常表现出因出血和坏死而产生的液平段,同时还可见实性部分(同时存在实性和囊性部分有助于与仅包含囊性区域的原发性ABC区分)。
与放射检查相比,CT有助于更好地发现皮质变薄、病理性骨折、骨膜反应、缺乏矿化基质以及骨性膨胀性重塑的程度。
MRI在显示软组织肿瘤范围方面优于CT。它通常可见边界较清晰的病灶,周缘呈低信号强度,大部分病变在T1和T2加权像中表现为低至中等信号强度,并在注入钆剂后呈现异质性增强模式。这种特征有助于排除其他关节下病灶,如孤立性软骨下囊肿、骨内腱鞘囊肿、Brodie脓肿以及在T2WI上呈高信号的透明细胞软骨肉瘤。在所有序列上的极低信号区域并不少见,通常是由于含铁血黄素沉积所致。

鉴别诊断列表

足部骨巨细胞瘤(第一跖骨)

最终诊断

足部骨巨细胞瘤(第一跖骨)

证书

(无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图像分析

脚部肿块

icon
足部肿块

前后位X线片

icon
前后位X线视图

磁共振成像

icon
核磁共振成像
icon
核磁共振成像
icon
核磁共振成像

骨扫描

icon
骨扫描

手术标本

icon
手术标本

组织学检查

icon
组织学检查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icon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