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因足部疼痛性生长肿块而被转诊。
一名43岁的男性患者,右足背部在过去6个月出现一个疼痛的增大肿块(Fig 1)。正位X线片显示一个扩张性、偏心性、界限清晰的溶骨性病变,边缘仅有轻度硬化(Fig 2)。MRI(FSE序列)显示第一跖骨内一个扩张性的结节状肿物,紧贴关节面,T1加权像信号显著减低,T2加权像信号增高且不均质(Fig 3)。骨扫描显示无转移病变(Fig 4)。血管造影再次证实其高血管性(Fig 5)。鉴别诊断包括足部内生软骨瘤、骨巨细胞瘤(CGT)、动脉瘤样骨囊肿(ABC)、软骨母细胞瘤以及骨内囊肿、Brodie脓肿。手术实施后(Fig 6),组织学检查证实为骨巨细胞瘤(Fig 7)。
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巨细胞瘤(GCT)是一种常见的肿瘤(占原发性骨肿瘤的4-5%),由结缔组织、破骨细胞型巨细胞和纤维基质组成。它是少数在女性中略有优势的骨肿瘤之一(1.5:1)。尽管GCT在临床上可以表现出侵袭性,但其放射学或组织学外观并不足以将其归为良性或恶性。手术切除后,除非复发,否则通常认为其是良性的(有5-15%被认为是恶性的)。恶性GCT可转移至肺部,较少见的情况是转移至淋巴结。即使出现转移,预后仍然较好,主要问题在于局部复发。
患者可能会出现疼痛、肿胀、邻近关节活动度受限或病理性骨折等症状。
通常情况下,这种病变发生在长骨(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桡骨远端和尺骨或肱骨近端)。其他受累部位包括股骨近端、骶骨、肋骨、椎体、手和足(距骨和跟骨最常见,其次是跖骨)。
在长骨中诊断GCT有4条经典的放射学标准:
1)主要影响骨骼成熟的患者,80%的患者年龄在20至50岁之间。
2)虽然GCT的确切起源部位一直存有争议,但当放射科医师观察到该病灶时,它通常已经累及骨骺并贴近关节面。
3)偏心性分布。
4)与狭窄的过渡带相关且周围无硬化(80%–85%的患者,Lodwick 1B)。
这些规则不适用于扁骨或骨凸(apophyses),因为它们没有关节面,且可能出现硬化缘(Lodwick 1A)。
其他常见且有用的标准包括:病变略带膨胀性,肿瘤常常向软组织延伸;同时应注意缺乏骨膜反应(除非有骨折)以及缺乏矿化基质。患者的年龄和缺乏矿化基质有助于将GCT与其他骨端病变区分开来。囊性(继发性ABC)成分常见(14%的病变),通常表现出因出血和坏死而产生的液平段,同时还可见实性部分(同时存在实性和囊性部分有助于与仅包含囊性区域的原发性ABC区分)。
与放射检查相比,CT有助于更好地发现皮质变薄、病理性骨折、骨膜反应、缺乏矿化基质以及骨性膨胀性重塑的程度。
MRI在显示软组织肿瘤范围方面优于CT。它通常可见边界较清晰的病灶,周缘呈低信号强度,大部分病变在T1和T2加权像中表现为低至中等信号强度,并在注入钆剂后呈现异质性增强模式。这种特征有助于排除其他关节下病灶,如孤立性软骨下囊肿、骨内腱鞘囊肿、Brodie脓肿以及在T2WI上呈高信号的透明细胞软骨肉瘤。在所有序列上的极低信号区域并不少见,通常是由于含铁血黄素沉积所致。
足部骨巨细胞瘤(第一跖骨)
(无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患者为 46 岁男性,主诉足部有疼痛性进行性增大的肿块。根据提供的 X 线、MRI 等影像可以见:
结合患者年龄、临床症状与影像学表现,可考虑如下鉴别诊断:
在综合患者年龄、症状以及影像学特征(溶骨性边界清楚但略具侵袭性、邻近关节面、MRI 上可见混杂信号及实性部分强化、缺乏明显钙化)后,结合既往文献及病理学检查结果,最可能的诊断为:
足部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
若仍有疑问,可行穿刺活检或术中冰冻病理检查,以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
治疗策略:
康复与运动处方 (FITT-VP):
需注意由于骨巨细胞瘤的复发率存在一定比例,在康复过程中要定期随访影像学,密切观察骨修复情况和软组织情况,必要时及时调整训练强度。
免责声明:本报告为基于现有信息的参考性分析,不可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诊断与治疗意见。具体治疗及康复方案应结合患者的个体情况,由专业医疗团队综合评估后制定。
足部骨巨细胞瘤(第一跖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