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 57 岁男性患者,已知患有痛风,因左踝部出现红斑、肿胀和疼痛而就诊,他描述这种感觉类似痛风发作。进行了 2 个月的经验性镇痛药和皮质类固醇治疗后仍无效。检查发现左脚存在足癣并伴有低度发热。
超声检查(图 1)证实左踝滑膜炎,并在超声引导下(图 2)抽取了 1 ml 化脓性液体。极化光显微镜检查关节液可见尿酸盐结晶,而培养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他的 CRP 升高至 244 mg/L(正常范围 <5),白细胞计数正常,为 9.6 × 10⁹/L(正常范围 4.0-11.0)。血清尿酸水平为 345 μmol/L(正常范围 <420)。
左踝 X 线片(图 3a)显示关节间隙变窄,并见外踝侵蚀,在 3 个月内有明显恶化(图 3b)。
患者进行了左踝关节镜检查和冲洗。给予静脉注射氟氯西林 2g qds 两周,然后口服氟氯西林共五周。
尽管使用了抗生素,但症状缓解缓慢,随后仍有相当明显的疼痛和活动受限,因此进行了 MRI 和核医学检查(图 4-6)。
痛风是由尿酸盐晶体沉积在关节中引起的,通常发生在血清尿酸达到饱和(高于 420 μmol/L)时。其患病率约为 1%,但在不同人群间有差异,且在男性中更为常见 [1]。典型的临床表现是大脚趾、踝、膝、腕、手指或肘等关节出现急性单关节炎,起病迅速,尽管在老年人中也可见寡关节或多关节受累。若无特异性治疗,痛风通常可在 7-10 天内自行缓解 [1];若症状持续发展而未见缓解,尤其是不再响应痛风的常规治疗时,如本例所示,应重新审视诊断。痛风的明确诊断检查是鉴定关节液中的尿酸盐晶体;然而,正常血清尿酸水平并不能排除痛风诊断,因为在急性发作期间血清尿酸水平可能下降 [1]。
其他一些已确立的风湿病,如类风湿关节炎,也可以出现急性单关节炎的发作,但在急性发病时必须将化脓性关节炎纳入鉴别诊断中。重要的是,类风湿关节炎被认为是化脓性关节炎的危险因素 [1-4],尤其是在使用抗肿瘤坏死因子 α(TNF-alpha)药物时,这些药物可使感染风险至少增加两倍 [5-7]。
化脓性关节炎带来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细菌性化脓性多关节炎的死亡率约为 30%,而单关节受累的死亡率为 4-8% [2],在存活的成人中,有 45% 的患者受感染关节的预后较差 [3]。及时识别和治疗化脓性关节炎可显著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不良预后因素包括高龄(>60 岁)、类风湿关节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以及诊断延误。
然而,化脓性关节炎的诊断可能相当困难,因为它不一定表现出白细胞增多或发热,而且痛风与化脓性关节炎的临床表现可能无法区分 [8, 9]。此外,在关节液中发现痛风晶体并不能排除化脓性关节炎 [10],这两种情况可同时存在,如本例所示 [8, 11, 12]。在已有炎性关节疾病的患者中,化脓性关节炎的发生并不少见,但往往伴随诊断延误,因此本例提示在遇到急性发热、肿胀的关节时,应保持高度警惕 [13],并应认真考虑立即进行关节穿刺。
痛风背景下的化脓性细菌性关节炎
当前没有可翻译的英文内容,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具体文本。
1. X线及超声表现:
- 左踝关节见明显软组织肿胀,关节间隙可能较正常略有改变。
- 骨质局部可见边缘不规则改变,提示可能存在慢性炎症或痛风相关的骨质侵蚀。
- 超声多普勒显示关节周围血流信号增多,支持炎性改变。
2. 同位素白细胞显像(Leukoscan):
- 该检查在左踝关节显示明显的白细胞聚集,提示局部存在活跃的炎症或感染。
3. MRI 表现:
- 左踝关节滑膜区域可见显著增厚及强化,关节腔内可见渗出性积液。
- 周边软组织水肿明显,提示持续性炎症或感染过程。
综合影像所见,左踝关节存在较广泛的软组织肿胀、滑膜增厚及关节积液,结合功能显像和MRI的高信号区或强化表现,需高度警惕合并感染性关节炎的可能。
1. 痛风性关节炎(单纯痛风急性发作)
- 患者拥有痛风病史,典型表现为急性关节红肿痛,且常见于踝关节或足部关节。
- 但是本次发作2个月无明显缓解,且影像学提示更广泛的炎症反应,故单纯痛风难以完全解释目前情况。
2. 痛风合并化脓性(细菌性)关节炎
- 患者出现发热(低度发热)、治疗常规痛风手段(激素、止痛剂)后症状无改善。
- 白细胞显像、MRI明显支持感染性的改变。痛风与感染可同时存在;在急性期,需高度警惕化脓性关节炎。
3. 单纯化脓性关节炎
- 若最初痛风诊断不明确,则单纯化脓性关节炎也在鉴别诊断之列。
- 但因患者已明确有痛风病史,因此单纯化脓性关节炎可能性相对略低,但仍需排除。
4. 其他炎性关节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发作)
- 类风湿关节炎等其他炎性疾病也可呈急性关节炎表现,但结合病史并不典型。
基于患者既往痛风病史、长时间的关节红肿疼痛未缓解、局部高炎症表现(影像学及低度发热),以及白细胞显像和MRI等所提示的感染性改变,最可能的诊断为:
“痛风合并化脓性关节炎”。
若临床或实验室培养(关节液培养、血培养)证实细菌存在,可进一步明确感染病原;关节液尿酸盐晶体检测可辅助确认痛风复合存在。若诊断仍存在疑点,应行关节液反复检测和培养,以排除或证实细菌感染。
在急性期,适度休息与减重负荷是关键;待感染控制和急性炎症缓解后,需要逐步恢复关节活动功能,防止因长期制动导致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
免责声明:本报告仅用于医学参考与讨论,不能替代面对面的临床诊断及医生的专业意见。若有任何疑问或病情变化,应及时就医。
痛风背景下的化脓性细菌性关节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