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53岁的女性因左上臂自发性疼痛已持续数月至我院就诊,既往无创伤史。临床检查显示活动范围受限。既往病史显示10年前曾患恶性黑色素瘤。血液检查结果正常。
胸部前后位X线片显示右肱骨干部有一处放射不透影(Fig. 1);通过采用正确体位并使用斜位透射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可以更精确地定位这一发现。
患者随后接受了MRI检查:在脂肪抑制T2加权序列上,我们在肱骨干的骨髓内观察到一个边界不清晰、信号不均匀增高的区域(Figs. 2-3)。影像学表现提示骨肿瘤的可能,因此进行了CT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显示在胸大肌远端肌腱处存在钙化,并且在其附着处可见轻微的骨皮质侵蚀(Figs. 4-5)。
钙化性肌腱炎是一种由羟基磷灰石引起的常见疾病;它可累及任何关节,但通常累及肩关节和髋关节。关于肌腱内羟基磷灰石晶体沉积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最被认可的理论认为,钙化性肌腱炎是一种发生在易感肌腱的原发性疾病:该理论提出在肌腱中存在一个关键区域,因其在某些情况下缺氧,可能触发局灶性化生,使肌腱转变为纤维软骨,随后发生钙沉积[1]。
临床表现通常为急性,症状可能包括红斑、肿胀、活动时疼痛以及因炎症反应导致的发热。尽管已有关于钙化性肌腱炎累及骨骼的报道,但在钙化性肌腱炎高发的情况下,骨受累仍不常见[2]。
放射学检查通常是诊断钙化性肌腱炎所必需的,但需要沿受累皮质切线位拍摄X线片,以检测钙化灶以及其与皮质或骨髓受累的关系。钙化灶的“彗尾(comet-tail)”样表现[3]有助于确认其在肌腱内的位置。
CT在检测皮质破坏和软组织钙化方面效果更佳;CT应被视为首选影像学方法,以展示肌腱、皮质及髓腔过程的连续性。MRI可对骨髓受累进行更准确的评估,但可能无法显示邻近肌腱的钙化,导致对肿瘤的错误担忧。
超声对于研究钙化性肌腱炎也有帮助;在本例中,患者并未接受超声检查是因为已通过其他检查方式作出诊断。
钙化性肌腱炎的鉴别诊断包括胸大肌腱创伤性撕脱以及肿瘤性病变,如软骨肉瘤或其他产生软骨样基质的肿瘤;典型的病变位置在主要肌腱附着处及其附近(通常可通过超声轻易检测到),加之无明确的软组织肿块以及钙化性肌腱炎的双侧受累,这些因素对于排除肿瘤可能相当重要[2]。
钙化性肌腱炎的治疗通常仅限于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4]。
胸大肌钙化性腱炎
(无内容可翻译)
基于提供的X线、CT和MRI影像,主要发现如下:
整体影像所见更符合肌腱或肌腱附着点处的钙化性改变,局部骨质虽有轻度反应性改变,但未见明显的侵袭性骨质破坏证据。
结合患者病史(53岁女性,曾患恶性黑色素瘤,现出现左上臂疼痛,血项正常)及影像学表现,可能的诊断或鉴别诊断包括:
结合患者年龄、症状特点(非外伤性、慢性疼痛伴活动受限)、既往病史(虽有黑色素瘤史,但目前血项和影像均无明显恶性征象),以及影像上的局灶性肌腱钙化、骨皮质轻度反应、无明显软组织肿块或大范围骨质破坏,最可能的诊断为:
钙化性肌腱炎(Calcific Tendonitis)。
如仍有疑虑,可考虑进一步行病灶稳定性随访或在必要时进行穿刺/活检以排除恶性病变,但从当前信息综合判断,更支持良性病变。
根据钙化性肌腱炎的常规处理原则及患者情况,治疗与康复方案可考虑如下:
康复与运动处方建议:
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疼痛和功能改善情况,若出现明显疼痛加重或其他不适,应及时就医评估。对于有骨质脆弱或心肺功能不足等特殊情况的患者,更应个体化调整运动负荷,确保安全性。
免责声明:本报告为基于现有资料的分析,仅供临床参考,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最终意见。请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和专业医嘱进行诊疗。
胸大肌钙化性腱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