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46岁的女性患者,出现颈部疼痛、头痛、听力减退和视力下降。
一名46岁女性患者就诊,表现为颈部疼痛、听力减退、头痛以及视力下降。进行了颈椎X线检查,显示颅盖明显增厚,尤其是在额部和枕骨底部区域,下颌骨过度生长,颈椎骨质增生(图1)。骨骼X线显示锁骨和肋骨显著骨质增生(图3),长骨干部皮质增厚并伴有髓腔缩小,尤其在股骨和胫骨(图4)。骨盆亦呈增厚。胸椎和腰椎椎体受累程度较椎棘突轻(图2)。
CT证实额骨和枕骨增厚(>3 cm)、岩骨骨质增生以及内外耳道变窄(图5)。
实验室检查显示碱性磷酸酶升高,骨密度(BMD)数值显著升高(2.050 g/cm³),T值11, 8。实验室、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强烈提示Van Buchem病。
Van Buchem 病(VBD)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骨病,归类为家族性全身性皮质增生症(FGCH),其特征为皮质骨内膜骨组织过度增生。
已知 FGCH 有两种类型。
第一型或 Van Buchem 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骨骼异常在第一个十年开始并呈进行性,碱性磷酸酶(ALP)水平升高。
第二型或 Worth 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在这种病理下,骨增生在第二个十年停止,且 ALP 值正常 [6]。
该疾病的发病机制与成骨细胞活性的增加相关。VBD 由 SOST 基因非编码序列的缺失所致。SOST 基因位于染色体 17q12-q21,编码的硬骨素可抑制骨生长。在 VBD 中,该蛋白缺失或显著降低 [3-4; 7-8]。
多种骨骼可出现增生性病变:首当其冲的是颌骨和颅骨,其次是肋骨、锁骨以及长骨干骺部。椎体正常,而椎弓受累。病变呈对称性、进行性,导致骨骼重量可增加至正常的三倍。
诊断依据家族史和影像学特征;实验室检查可见 ALP 升高。组织学显示骨结构正常。
X 线检查显示颅盖骨增厚,尤其在额部和枕基部。颅底和岩骨也受累,有时可观察到鼻窦闭塞。颌骨是典型受累部位,表现为矢状和横向径线增加,髁突增厚以及下颌角变大 [1-2]。长骨表现为骨干皮质增生和骨髓腔狭窄。手足骨在骨骺也增厚。肋骨和锁骨呈显著增生,颈椎比胸椎和腰椎受累更明显。骨盆的增生程度比其他部位轻 [9-10]。
CT 可以证实 X 线所见,并有助于对岩骨、颅神经和外周神经孔的研究。
MR 有助于评估外周神经病变。
在 VBD 中常见神经学问题,如神经受压、外周神经(V、VII、VIII、X)麻痹、由于听小骨链及岩骨锥体部硬化导致的听力减退或丧失、以及由于视神经孔狭窄导致的视神经萎缩。颅内高压症状、认知和运动缺陷相对少见。尚未报道有骨折病例 [1-2; 9-10]。
鉴别诊断包括 Albers-Schönberg 病(该病的颅骨和颌骨通常不受累,椎骨增生明显,骨折发生率增高 [2])以及 Engelmann-Camurati 病(其特征为颅骨、长骨和骨盆皮质增厚;颌骨不受累;患者可出现四肢疼痛、肌肉疲劳和典型的“鸭步”步态 [5])。
范布谢姆病
没有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本例患者(女性,46 岁)主要影像学资料包括头颅、椎体、骨盆以及四肢长骨的 X 线与部分 CT 图像。综合观察可见以下特征:
实验室方面通常可见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升高,但本报告仅依据影像资料与既往文献说明。患者症状包括颈部疼痛、头痛、听力下降及视力减退,均可能与骨增厚导致的颅神经孔道变窄和神经受压有关。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听力减退、视力下降、颈部疼痛、头痛)以及影像所见(广泛的骨质皮质增厚,尤其是头颅和下颌骨明显受累),可考虑以下主要诊断或鉴别诊断:
结合患者年龄、症状(颈痛、头痛、听力与视力受损)、影像学表现(颌骨及颅底显著的皮质增厚、胸椎后弓增厚等),并考虑到此类疾病的遗传背景及血清碱性磷酸酶通常升高,最可能的诊断为 Van Buchem 病(Type 1 家族性广泛性骨皮质增生症)。
若需进一步确诊,可考虑:
1. 治疗策略
2. 康复/运动处方与建议
基于 Van Buchem 病的骨质增厚特点,一般骨折风险相较其他骨病反而不典型升高。然而,病变可造成神经压迫、身体活动困难,故在康复训练中需注意以下:
考虑到患者已有头痛、听力及视力减退,任何动作均需在专业指导下进行,并警惕头颅、颈椎过度活动带来的神经损伤风险。若心肺功能较好,可在中长期在医生与康复师的指导下联合开展包括肌力、柔韧性和平衡能力的训练计划。
本报告基于现有的患者信息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意见。具体治疗与康复方案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由专科医师和康复治疗师综合评估后制定并实时调整。
范布谢姆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