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消退的褐色瘤,表现类似骨硬化性转移瘤。

临床病例 04.10.2012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36岁,男性
作者: Kalovidouri Anastasia, Tchernin David, Syrogiannopoulou Aphroditi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36岁的双侧先天性肾发育不良患者,目前正在接受透析并等待肾移植,在因继发于腹膜透析的细菌性腹膜炎评估而来到我们机构。

影像学表现

CT和常规影像显示,在T9椎体、骨盆和左股骨头出现了多发硬化且略微不均匀的病灶,并在左耻骨体出现了一个混合性溶骨及硬化的病灶,这些病灶在之前的X线检查中并未出现。鉴于这些新形成的病灶,骨转移可能是一个潜在诊断;然而,考虑到患者有肾移植失败史且其生物学指标提示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棕色肿瘤是首要考虑的诊断。在MRI上,除了左耻骨体的混合溶骨及硬化病灶外,其余病灶在所有序列(T2、T1和STIR)上均表现为低信号密度;而左耻骨体的混合性病灶在T2和STIR加权图像上呈现信号不均匀增高。五个月后随访的CT显示,所有硬化性病灶都绝对稳定,左耻骨体混合病灶出现硬化转变,这进一步支持了棕色肿瘤正处于消退的假设。

病情讨论

棕色肿瘤并不是真正的肿瘤,而是由含有许多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的成纤维细胞组织所组成。它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可见于原发性和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在慢性肾功能衰竭中,过量的钙从尿液中排出导致甲状旁腺激素激活,进而引发破骨细胞对骨的更新,某些部位骨质流失尤其迅速,最终骨髓被修复性肉芽组织以及血管、纤维组织所替代。棕色肿瘤病变因其病灶内存在出血成分及含铁血黄素沉积而得名。随后它们还可能发生坏死与液化,形成囊肿 [1]。
在X线片上,棕色肿瘤表现为边界清晰的溶骨性病变,有时呈膨胀性且偏心。于MRI上,其外观取决于实性与囊性成分的比例;在T1和T2加权成像中,实性成分信号强度中等至低,而囊性成分在T2加权序列中呈高信号;它们甚至可能出现液-液平面,类似动脉瘤样骨囊肿;经静脉注射钆对比剂后,实性部分及分隔会增强 [1, 2].
在切除腺瘤或纠正肾功能后,溶骨性改变会被骨硬化所取代 [3]。在MRI上,病灶在T1和T2加权成像中的信号强度及其对比增强均可回退。若缺乏硬化转变,则应怀疑其他病变,如纤维异常增殖症、恶性肿瘤或骨髓瘤。
组织学分析并非总能提供诊断帮助,因为其发现并不具有特异性,也可在其他骨病变(如巨细胞瘤或肉芽肿及动脉瘤样骨囊肿)中见到。诊断通常基于随访以及临床、生物学和影像学参数的综合评估 [4]。
棕色肿瘤病变的常见部位包括颅底、眼眶、副鼻窦、脊柱、肋骨,以及骨盆、骶髂关节、股骨、胫骨、肱骨、手指骨、锁骨和肩胛骨,但它也可能发生于全身任何骨骼 [5, 6]。
棕色肿瘤可能无症状,也可能引发疼痛。若位于脊柱则可能罕见地导致脊髓受压 [4]。

鉴别诊断列表

褐色肿瘤消退中
转移性疾病
骨岛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结节病

最终诊断

褐色瘤正在消退

证书

没有检测到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图像分析

CT轴向平面图像,无静脉内对比剂。

icon
CT 轴向平面图像(未使用静脉造影剂)

2010年1月15日的骨盆前后位X线片

icon
2010年1月15日骨盆前后位X线片

2007年12月6日的骨盆前后位X线片

icon
2007年12月6日的骨盆前后位X线片

MRI T1加权和STIR加权图像

icon
MRI T1加权和STIR加权图像

与2010年5月10日和2010年10月12日的腹部CT进行比较,未使用静脉造影剂。

icon
对2010年5月10日和2010年10月12日的腹部CT进行比较,均未使用静脉注射造影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