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脱的双块髌骨于一名19岁女性伴随前膝疼痛

临床病例 31.01.2013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19岁,女性
作者: Goumenakis M1, Kotsyfakis S1, Karantanas A1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19岁的女性患者因膝前疼痛及髌骨上方可触及的硬质可移动肿块被转诊。她的病史包括在影像检查前4年曾发生扭伤性损伤。临床上未见瘀斑或淤血。建议行MRI检查。

影像学表现

使用标准序列在1.5特斯拉扫描仪上进行MR成像。轴位T2加权像(图1)、矢状位PD像(图2)以及冠状位T1加权像(图3)显示,在髌骨上极后上方及内侧可见一块骨性碎片。同时可见少量关节腔积液(图1,3)。冠状位脂肪抑制PD加权像(图4)显示,在与该撕脱的“双块状”碎片对应的髌骨部位存在骨髓水肿。

病情讨论

A. 髌骨是人体中最大的籽骨 [1]。它是一种软骨性结构,从3岁开始自中心向外缘逐渐骨化,直至6岁 [2]。在12岁时,出现次级骨化中心,并在青春期融合。如果这一过程未完成,就会形成双块髌骨 [1]。双块髌骨是骨化中心的一种正常发育变异,在普通人群中发生率为1−2%,且男性更为常见 [1, 3, 4]。该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有些作者认为,双块髌骨是由于骨化中心之间的纤维软骨界面异常活动所导致的反复微创伤所致 [1]。另一些作者认为,这是由于在股外侧肌的附着点受到应力,使得分散的骨化中心未能融合 [3]。偶尔也可见三块或多块髌骨。

B. 这种情况通常无症状,常在检查中偶然发现 [2]。然而,已有文献报道在青少年及年轻成人中存在疼痛性双块髌骨 [4]。疼痛的原因在于髌骨与双块碎片之间的软骨连接处具有活动度。MRI对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它能够显示骨髓水肿,并解释局部压痛的原因 [1, 4]。双块髌骨的创伤性分离已被报道为一种罕见并发症 [5]。如本文所示,撕脱碎片的迁移极为罕见。

C. 这种情况可通过X线、MRI或CT加以识别。对于表现出前膝疼痛症状的患者而言,MRI是诊断的金标准,因为它能够显示骨髓水肿和髌周软组织水肿。据报道,骨扫描也可作为MRI的替代方案 [2]。所有成像方式都能够清晰显示已发生迁移的撕脱碎片。成像对于区分创伤性骨折和双块髌骨至关重要,后者具有不规则的皮质边缘。

D. 双块髌骨的治疗通常采取保守治疗,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和物理治疗,预后非常好。对于症状持续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松解支持带、切除碎片并随后进行肌腱重新附着 [2]。在我们的病例中,治疗方式包括手术重新附着并融合碎片。

E. 双块髌骨可能并发碎片撕脱,并可表现出类似膝关节肿块的情况。

鉴别诊断列表

撕脱性双块髌骨表现为肿块,导致前膝疼痛。
创伤
骨折
感染

最终诊断

撕脱伤的双块髌骨呈现为肿块,导致前膝疼痛

证书

(无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图像分析

磁共振轴向图像

icon
磁共振轴位图像

磁共振矢状位图像

icon
磁共振矢状面图像

磁共振冠状面图像

icon
磁共振冠状面图像

MR 冠状面图像

icon
磁共振冠状面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