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19岁的女性患者因膝前疼痛及髌骨上方可触及的硬质可移动肿块被转诊。她的病史包括在影像检查前4年曾发生扭伤性损伤。临床上未见瘀斑或淤血。建议行MRI检查。
使用标准序列在1.5特斯拉扫描仪上进行MR成像。轴位T2加权像(图1)、矢状位PD像(图2)以及冠状位T1加权像(图3)显示,在髌骨上极后上方及内侧可见一块骨性碎片。同时可见少量关节腔积液(图1,3)。冠状位脂肪抑制PD加权像(图4)显示,在与该撕脱的“双块状”碎片对应的髌骨部位存在骨髓水肿。
A. 髌骨是人体中最大的籽骨 [1]。它是一种软骨性结构,从3岁开始自中心向外缘逐渐骨化,直至6岁 [2]。在12岁时,出现次级骨化中心,并在青春期融合。如果这一过程未完成,就会形成双块髌骨 [1]。双块髌骨是骨化中心的一种正常发育变异,在普通人群中发生率为1−2%,且男性更为常见 [1, 3, 4]。该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有些作者认为,双块髌骨是由于骨化中心之间的纤维软骨界面异常活动所导致的反复微创伤所致 [1]。另一些作者认为,这是由于在股外侧肌的附着点受到应力,使得分散的骨化中心未能融合 [3]。偶尔也可见三块或多块髌骨。
B. 这种情况通常无症状,常在检查中偶然发现 [2]。然而,已有文献报道在青少年及年轻成人中存在疼痛性双块髌骨 [4]。疼痛的原因在于髌骨与双块碎片之间的软骨连接处具有活动度。MRI对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它能够显示骨髓水肿,并解释局部压痛的原因 [1, 4]。双块髌骨的创伤性分离已被报道为一种罕见并发症 [5]。如本文所示,撕脱碎片的迁移极为罕见。
C. 这种情况可通过X线、MRI或CT加以识别。对于表现出前膝疼痛症状的患者而言,MRI是诊断的金标准,因为它能够显示骨髓水肿和髌周软组织水肿。据报道,骨扫描也可作为MRI的替代方案 [2]。所有成像方式都能够清晰显示已发生迁移的撕脱碎片。成像对于区分创伤性骨折和双块髌骨至关重要,后者具有不规则的皮质边缘。
D. 双块髌骨的治疗通常采取保守治疗,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和物理治疗,预后非常好。对于症状持续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松解支持带、切除碎片并随后进行肌腱重新附着 [2]。在我们的病例中,治疗方式包括手术重新附着并融合碎片。
E. 双块髌骨可能并发碎片撕脱,并可表现出类似膝关节肿块的情况。
撕脱伤的双块髌骨呈现为肿块,导致前膝疼痛
(无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患者为19岁女性,主诉膝前疼痛,并在髌骨上方可触及活动度较好的硬性包块。根据提供的MRI图像可见:
基于上述影像与临床病史,以下诊断或鉴别诊断需要考虑:
结合患者年龄、膝前疼痛、可触及的可移动骨性包块,以及MRI所示在髌骨上极的分离骨片伴硬化边界和轻度水肿表现,综合判断最可能的诊断为: “双瓣髌骨(Bipartite Patella)并伴随撕脱骨片移位”。 该诊断与文献报道相符,属于双瓣髌骨因慢性磨损或外伤导致的少见并发症。
对于双瓣髌骨在无症状或轻度症状时通常采取保守治疗。但本病例因碎片明显游离或移位且伴随疼痛,临床可考虑手术干预。具体治疗方案可包含以下步骤:
康复与运动处方建议(FITT-VP原则):
需要强调个体化原则,如若患者膝关节内仍有明显疼痛或骨片不稳定,应减少或暂停负重训练,待炎症反应好转后再重启锻炼。
免责声明:本报告仅为基于现有影像学及临床资料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意见。如有任何疑问或症状加重,请及时就医。
撕脱伤的双块髌骨呈现为肿块,导致前膝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