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36岁的男性软件从业者,因左腕及手的外侧半部疼痛持续20天前来就诊。患者表示活动时疼痛加重。未发现外伤史。他被转诊进行左腕超声检查以评估正中神经。
在超声检查中,正中神经表现无异常。前臂远端的横断面图像显示在正中神经附近有一个低回声的圆形结构。于矢状面上,该结构对应一个从前臂延伸至腕管的管状低回声结构。其特征性走行结合多普勒成像的动脉血流形态,确诊为持久性正中动脉(PMA)。在腕管内,该动脉显示扩张并可见回声内容,且无彩色血流信号,证实其血栓形成。
对比增强MR血管成像显示,在桡动脉与尺动脉之间可见另一条动脉,起源于前骨间动脉并延伸至腕管,证实为PMA。T1W/PD脂肪抑制序列中动脉内缺乏正常流空现象并呈现高信号,增强扫描可见环形强化及中心充盈缺损,这些均证实腕管内PMA的血栓形成。出现血栓的PMA可见压迫正中神经。
腕管综合征(CTS)是上肢最常见的阻塞性神经病变,因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而发生。各种特发性、外伤性、炎症性、感染性、内分泌及先天性疾病,以及包块病变(如腱鞘囊肿、神经源性肿瘤)均可导致CTS [1]。
正中动脉是轴动脉的一支,在胚胎早期为发育中的手部提供主要血供,通常在出生前退化。
持续性正中动脉(PMA)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异常,被认为可导致CTS [2]。PMA导致CTS的发生率约为6% [3]。持续性正中动脉通常是前臂某条动脉的分支,并穿过腕管,通常邻近正中神经 [4]。在腕管内发生的PMA血栓形成可能与反复受力和振动有关 [5]。出现血栓的PMA可能因对正中神经的占位效应,以及血栓周围的炎性改变对神经造成刺激,从而引起CTS。我们这位从事软件工作的患者之所以发生血栓,可能是由于工作中腕关节长时间处于背伸位。
对于可疑CTS病例,通常会进行腕部超声和MRI检查。除了评估正中神经外,所有病例都应仔细寻找占据腕管的异常结构。必须向近端追踪腕管内的任何异常结构,以评估其是否延伸至前臂。在前臂出现一个与正中神经分离并延伸至腕管的管状结构提示PMA,可通过彩色多普勒和对比增强MR血管成像进行确认 [6]。分裂型正中神经(在同一神经外膜中包含两束神经纤维)是PMA常见的伴随表现,可在超声下轻松检测到,以避免手术中意外损伤 [7]。
对于血栓形成的PMA,治疗包括药物疗法以辅助溶栓,对于效果不佳的病例则可考虑手术。切开腕横韧带以及切除血管是可选的手术方式 [2, 8]。在切除前,必须确认PMA对手部循环并无重要贡献。对比增强MR血管成像可提供一种相对无创的方式,以显示该动脉在形成掌弓过程中的受累程度。
血栓形成的持续性正中动脉导致腕管综合征。
没有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1. 超声检查:在左腕的掌侧,正中神经邻近可见一条管状结构,内呈回声缺失并伴局部血流信号;于局部可见疑似血栓形成的低回声区域,提示异常血管腔狭窄并伴回声不均。正中神经于腕横韧带近侧至腕管内段呈不同程度增厚,横截面积增大,与临床上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简称 CTS)常见表现一致。
2. MRI 检查:腕部横断面显示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呈形态增厚,T2WI 显示其高信号改变;在正中神经旁可见管状血管结构信号,与超声表现相符。增强扫描可见该管状结构与前臂动脉系统相连,提示此结构可能为持续性正中动脉(Persistent Median Artery, PMA)。部分序列可见疑似血栓形成的低信号填充。
结合患者职业特点(久坐、长时间腕部姿势固定)、临床症状(左手腕痛、活动时症状加重、正中神经支配区感觉异常)、影像学表现(腕管内正中神经增厚、邻近可见持续性正中动脉并伴发血栓),最可能的最终诊断为“由血栓性持续性正中动脉所致的腕管综合征(CTS)”。
基于以上诊断,治疗与康复建议如下:
在康复训练期间,务必注意避免长时间连续维持腕部过度背伸或屈曲姿势,定时进行腕部休息与舒展练习,降低持续压迫风险。
免责声明:本报告基于提供的病史与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仅供参考,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诊断与治疗意见。若有任何疑问或病情变化,请及时咨询专科医生并进行进一步检查。
血栓形成的持续性正中动脉导致腕管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