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形成的持续性正中动脉——一种罕见的腕管综合征病因

临床病例 19.02.2013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36岁,男性
作者: B Ashiq Zindha, K S Sekhar, M Parveen Sulthana, Dipti S Hingolikar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36岁的男性软件从业者,因左腕及手的外侧半部疼痛持续20天前来就诊。患者表示活动时疼痛加重。未发现外伤史。他被转诊进行左腕超声检查以评估正中神经。

影像学表现

在超声检查中,正中神经表现无异常。前臂远端的横断面图像显示在正中神经附近有一个低回声的圆形结构。于矢状面上,该结构对应一个从前臂延伸至腕管的管状低回声结构。其特征性走行结合多普勒成像的动脉血流形态,确诊为持久性正中动脉(PMA)。在腕管内,该动脉显示扩张并可见回声内容,且无彩色血流信号,证实其血栓形成。
对比增强MR血管成像显示,在桡动脉与尺动脉之间可见另一条动脉,起源于前骨间动脉并延伸至腕管,证实为PMA。T1W/PD脂肪抑制序列中动脉内缺乏正常流空现象并呈现高信号,增强扫描可见环形强化及中心充盈缺损,这些均证实腕管内PMA的血栓形成。出现血栓的PMA可见压迫正中神经。

病情讨论

腕管综合征(CTS)是上肢最常见的阻塞性神经病变,因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而发生。各种特发性、外伤性、炎症性、感染性、内分泌及先天性疾病,以及包块病变(如腱鞘囊肿、神经源性肿瘤)均可导致CTS [1]。

正中动脉是轴动脉的一支,在胚胎早期为发育中的手部提供主要血供,通常在出生前退化。
持续性正中动脉(PMA)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异常,被认为可导致CTS [2]。PMA导致CTS的发生率约为6% [3]。持续性正中动脉通常是前臂某条动脉的分支,并穿过腕管,通常邻近正中神经 [4]。在腕管内发生的PMA血栓形成可能与反复受力和振动有关 [5]。出现血栓的PMA可能因对正中神经的占位效应,以及血栓周围的炎性改变对神经造成刺激,从而引起CTS。我们这位从事软件工作的患者之所以发生血栓,可能是由于工作中腕关节长时间处于背伸位。

对于可疑CTS病例,通常会进行腕部超声和MRI检查。除了评估正中神经外,所有病例都应仔细寻找占据腕管的异常结构。必须向近端追踪腕管内的任何异常结构,以评估其是否延伸至前臂。在前臂出现一个与正中神经分离并延伸至腕管的管状结构提示PMA,可通过彩色多普勒和对比增强MR血管成像进行确认 [6]。分裂型正中神经(在同一神经外膜中包含两束神经纤维)是PMA常见的伴随表现,可在超声下轻松检测到,以避免手术中意外损伤 [7]。

对于血栓形成的PMA,治疗包括药物疗法以辅助溶栓,对于效果不佳的病例则可考虑手术。切开腕横韧带以及切除血管是可选的手术方式 [2, 8]。在切除前,必须确认PMA对手部循环并无重要贡献。对比增强MR血管成像可提供一种相对无创的方式,以显示该动脉在形成掌弓过程中的受累程度。

鉴别诊断列表

血栓形成的持续性正中动脉导致腕管综合征。
腕管内的腱鞘囊肿
腕管内的异常肌肉/肌腱

最终诊断

血栓形成的持续性正中动脉导致腕管综合征。

证书

没有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图像分析

彩色多普勒和频谱多普勒

icon
彩色多普勒和频谱多普勒
icon
彩色多普勒和频谱多普勒
icon
彩色多普勒和频谱多普勒

T1加权磁共振成像

icon
T1加权磁共振成像
icon
T1加权磁共振成像

质子密度加权脂肪抑制MRI

icon
质子密度加权脂肪抑制MRI
icon
质子密度加权脂肪抑制磁共振成像

增强后T1加权脂肪抑制MRI

icon
对比增强后 T1 加权脂肪抑制 MRI
icon
对比增强后 T1 加权脂肪抑制 MRI

对比增强MR血管造影的重建冠状位最大强度投影(MIP)图像

icon
对比增强MR血管造影的冠状位MIP重建图像

腕关节高频超声(10 至 16 MHz)

icon
腕部高频超声(10 至 16 MHz)
icon
腕部高频超声(10 至 16 MHz)
icon
腕部高频超声(10 至 16 M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