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36岁的活跃男性因左侧前胸壁出现一个压痛肿块就诊。无外伤史。最初进行了前胸壁的MRI检查。
MRI检查用于评估该胸壁肿物(图1)。病灶在T2序列上呈不均匀信号增高,并带有低信号边缘(图1a)。在T1序列上,病灶与肌肉相比轻度高信号(图1b)。病灶大小为3.2(前后径)×1.9(头尾径)×3.7厘米(横径)。周围肌肉水肿,但未见侵及皮下软组织或其下方肋软骨的证据(图1)。由于MRI表现无特异性,为排除原发性软组织肿瘤,决定进行活检。
在超声引导下进行了活检,病理报告显示病理及影像学发现与骨化性肌炎(myositis ossificans)相符,并建议进行随访CT检查。
随访CT检查显示病灶位于肋软骨前方的肌肉组织内(图2)。病灶发生钙化,相比先前MRI测定的体积有所缩小,皮肤隆起也减轻。上述发现与骨化性肌炎的诊断一致。
创伤后骨化性肌炎(PTMO)是一种可自行消退的软组织包块良性病因。PTMO是骨化性肌炎(MO)中最常见的亚型,占病例总数的75% [1]。它常发生于人生的第二或第三个十年,男性略多 [1]。最常受累的肌肉是股外侧肌和肱肌,然而胸大肌、臀肌和肋间肌等其他部位也可能受累 [2]。尽管其名称暗示外伤后发病,但在多达40%的病例中并无外伤史 [3]。
PTMO通常表现为伴或不伴皮肤发红的触痛性肿胀,但在临床上也可能无症状。由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医生需要依赖影像学检查来区分MO、感染或恶性肿瘤。本例中,最初为调查此软组织包块而对患者进行了前胸壁MRI检查。
MRI可在病变出现钙化之前对急性病变进行可视化检查。病变在T1序列上通常表现为等信号,可见或不见周边强化 [4]。T2序列可显示中至高信号并可能出现低信号边缘 [5]。在创伤性水肿存在的早期,MRI表现往往无特异性。本例中亦是如此,因此对该病变进行了活检。病理报告明确排除了恶性病变,并提示可能为MO。随后建议进行CT检查以作出最终诊断。
CT在此类病例中能提供重要信息,因为其对钙沉积的表现非常敏感且准确。CT表现会因MO病变的成熟度不同而变化。在早期数周内可见软组织肿胀,但尚无钙化或骨化。数周后,可出现离心性的分区成熟模式,病变外围发生钙化。虽不常见,但仍可能出现均匀钙化,这是导致诊断信心下降的最常见原因 [6]。通过CT成像还能观察到局部组织受压,但不会累及邻近结构 [4]。最后,CT还可用于评估骨膜反应、监测皮肤牵拉及追踪病变的成熟过程 [6]。这些因素都有助于排除恶性病变并确认诊断。
由于病变可自行消退,MO的管理通常以保守治疗为主。因此,识别其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对于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干预至关重要。本病例展示了一个MO较少见的发病部位,并阐述了可指导最终诊断的影像学特征。
前胸壁骨化性肌炎
没有可翻译的内容。
本例患者为36岁男性,主诉左前胸壁可触及压痛性包块,既往无明确外伤史。根据上传的MRI图像可见:
后续CT检查结果显示:
结合病理报告,鉴定为良性病变,排除恶性肿瘤征象。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局部包块、压痛),加上影像学特征(MRI早期可疑软组织肿块信号、CT显示外围或不规则钙化),可考虑以下鉴别诊断:
基于患者年龄、症状、无明显外伤史但伴有痛性包块的临床表现,结合MRI与CT影像特征,以及病理报告排除恶性后,可明确诊断为:
骨化性肌炎(疑为外伤后型骨化性肌炎,尽管无明确外伤史)。
考虑到骨化性肌炎具有自限性,多数病例可在数月至1~2年内逐渐自然消退或稳定,通常可采取保守治疗。具体建议如下:
本报告基于提供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仅供医学参考,无法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师的临床判断。如有任何病情变化或疑问,请及时就诊。
前胸壁骨化性肌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