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展肌腱病背景下的阔筋膜张肌假肿瘤

临床病例 06.02.2025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68岁,女性
作者: Robin Kuran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68岁的女性因右侧髋关节和膝关节疼痛前来放射科就诊。她报告该疼痛大约始于12个月前,并在过去6个月中明显加重。她现在在右大腿外侧可触及一个肿块。无明显外伤史。

影像学表现

在磁共振成像(MRI)上,可见阔筋膜张肌存在明显的不对称。右侧阔筋膜张肌较对侧明显肥大,在轴位平面上的直径分别为61毫米与34毫米(图1a和1b)。

右侧臀中肌和臀小肌腱病变在质子密度(PD)脂肪抑制序列中可见得最清晰,其中可见高信号,与大粗隆处的肌腱附着部相对应(图2a、2b和2c)。

由于影像学表现为良性特征,未取任何组织病理学样本。

病情讨论

背景

阔筋膜张肌假性肿瘤是由于髋关节外侧外展肌功能丧失而产生的一种良性代偿性反应 [1,3]。患有腰骶神经根病变的患者也可出现类似表现 [2]。

阔筋膜张肌在髋关节中起到支撑和稳定作用,同时有助于外旋。阔筋膜张肌与臀中肌和臀小肌一起构成主要的髋关节外展肌群,具有在主要外展肌功能丧失时进行代偿的能力 [1,4]。

临床观点

当在无创伤史的情况下出现可触及肿块和疼痛时,与临床结果相结合的全面体格检查至关重要。

在本例患者中,可触及的肿块被诊断为阔筋膜张肌的代偿性肥大,其原因是潜在的髋部外展肌腱病变。敏锐的临床医生因此可将诊断过程引向正确的结论,从而避免关于恶性肿瘤的不必要恐慌。此做法避免了患者不必要的焦虑,以及与不必要活检或手术干预相关的潜在风险 [5]。

影像学观点

在本例中,磁共振成像(MRI)对于软组织分辨力和腱病变的清晰可视化最为理想。超声也可用于直接观察腱病变,但它最大的局限取决于检查者的经验水平。也可以使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进行成像,但效果相对欠佳,因为CT无法直接观察腱病变,只能通过诸如结构随时间发生改变等间接征象来推断 [5]。

关键信息

如本案例所示,由臀部外展肌慢性腱病引起的阔筋膜张肌假性肿瘤可通过现有的诊断成像和体格检查进行确诊。

通过仔细的体格检查并转诊至合适的影像学检查,可在无需侵入性操作的情况下迅速确诊,从而使治疗得以及时开展并帮助减轻患者的焦虑。由于腱病程度较严重,已进行了手术腱重插操作,患者目前正在接受物理治疗。

已获得患者的书面知情同意用于发表。

鉴别诊断列表

右侧阔筋膜张肌肥大(假性肿瘤)
左侧阔筋膜张肌萎缩
肌病
创伤性改变

最终诊断

右侧阔筋膜张肌肥大(假性肿瘤)

图像分析

磁共振成像

icon
T2脂肪抑制序列轴位图像显示右侧(实心箭头)与左侧(星号)阔筋膜张肌在直径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请注意右侧肥大的阔筋膜张肌仍保留完整的肌肉结构。
icon
T1加权冠状面序列,显示右侧阔筋膜张肌肥大。右侧和左侧阔筋膜张肌分别用实心箭头和星号标记。

质子密度(PD)脂肪抑制

icon
质子密度加权脂肪抑制序列显示对应臀中肌(实心箭头)和臀小肌(虚线箭头)肌腱在附着部位的高信号,提示损伤。
icon
在冠状位质子密度加权脂肪抑制序列中,显示对应臀中肌肌腱的肌腱病变(实心箭头)。
icon
质子密度加权脂肪抑制序列(冠状面),显示对应臀小肌肌腱(虚线箭头)的肌腱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