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内脂肪瘤的CT表现

临床病例 28.05.2013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30岁,男性
作者: B Ashiq Zindha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30岁的男性患者,过去3个月一直感到右足跟部疼痛。因在普通放射检查中发现跟骨内可能存在溶骨性病变,他被转诊进行CT检查以作评估。然而,在进行扫描时,患者无法提供相关的X光片以供记录。

影像学表现

在右侧跟骨可见一个边界较清晰的溶骨性病灶。在骨窗图像上,该病灶显示少量部分性骨性隔膜/增厚的小梁,并可见内部轻微高密度区域的提示,同时可见轻度骨扩张。软组织窗图像显示病灶周边主要呈现与皮下脂肪相似的衰减度,中心可见高密度/钙化区,证实为伴有脂肪坏死区域的骨内脂肪瘤。未见病灶相关病理性骨折。

病情讨论

骨内脂肪瘤(IL)是一种罕见的病变,仅占骨肿瘤的约 0.1%。它们常见于股骨近端和跟骨,但也可见于其他部位,如骨盆骨和肋骨 [1, 2]。虽然这些病变可能在体检中偶然发现,但多达 66% 的患者会出现疼痛。推测扩张性的骨改建和缺血性改变是导致疼痛的可能原因 [2]。
根据放射学和病理学特征,Milgram 将 IL 分为三个阶段 [3]。
Stage 1 – 完全由存活的脂肪细胞组成。
Stage 2 – 由存活的脂肪细胞组成,间杂脂肪坏死及钙化区。
Stage 3 – 大部分由坏死脂肪、钙化和囊性转变组成。
IL 的影像学表现因病变阶段不同而有所差异。Stage 1 病变在 X 线检查上表现为边界清晰的溶骨性病灶,可伴或不伴轻度膨胀,并可能与其他病灶相似。CT 和 MRI 在显示病变内部脂肪成分方面同样有效。CT 可显示髓内病灶,其衰减值在 –60 至 –100 HU 之间,与皮下脂肪相似。由于黄骨髓中存在细胞成分,其衰减值通常略低于正常骨髓脂肪。MRI 典型表现为 T1 高信号,并在脂肪抑制序列上信号被抑制。与 CT 类似,由于黄骨髓中的细胞成分,IL 的 T1 信号略高于骨髓信号。病灶周边可见增厚的小梁,并可在 CT 上清晰显示 [1, 2]。
在跟骨中具有中心钙化的边界清晰的溶骨性病变是 Stage 2 IL 的特征性表现。然而,IL 中的钙化在其他骨骼中可能会引起混淆。Stage 2 病变在 CT 上表现为脂肪衰减,同时可见内部高密度区域和钙化。推测病变内的缺血性改变可导致脂肪坏死,呈高密度表现,并可能进一步钙化。这些高密度区域可能较为隐匿,甚至在普通 X 线片上难以发现。CT 是显示这些微小病变区域的最佳检查方式。MRI 上,这些病变表现为脂肪信号,伴随与脂肪坏死/钙化相对应的内部低信号区域。Stage 3 病变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钙化和囊性变,在 X 线片上会表现得较为复杂。尽管囊性区域可能占主导地位,但在 CT/MRI 上识别到周边的脂肪环有助于诊断。IL 通常不需要治疗,但对于有症状的病变可进行刮除并植骨 [1, 2]。

鉴别诊断列表

右跟骨的骨内脂肪瘤(Milgram's 第2期)。
单房性骨囊肿
骨梗死
巨细胞瘤
骨髓瘤/转移瘤

最终诊断

右侧跟骨内骨内脂肪瘤(Milgram 分期 2)。

证书

没有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图像分析

足部 CT - 骨窗

icon
足部CT - 骨窗
icon
足部CT - 骨窗
icon
足部CT - 骨窗

足部 CT - 软组织窗

icon
足部CT - 软组织窗
icon
足部CT - 软组织窗
icon
足部CT - 软组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