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39岁的男性来到我科就诊,主诉右手和腕部持续性疼痛,无法完成屈伸动作并伴有皮肤肿胀。
该患者于5个月前遭受尺桡骨骨折(图1),并接受了手术和石膏固定治疗(图2)。
拆除石膏后出现症状;物理治疗未见成效。
一张手部及腕关节X线片(图3)显示尺桡骨骨折并存在骨痂形成,除在第5掌骨F1之间可见轻微长轴向侧方移位外,无任何软组织特异性发现。
CT扫描(图4)显示:
- 解剖学鼻烟壶区存在骨质缺损,
- 由于严重软骨病导致的皮质骨不规则,
- 由于韧带损伤导致的舟骨-月骨间隙增宽(Terry-Thomas征),
- 第四掌骨基底部后向脱位并伴有骨块撕脱,
- 第五掌骨基底部后方半脱位,
- 由于疼痛性骨营养不良(algodystrophy)的存在,引起腕骨、掌骨及桡尺骨远端的骨质疏松。
3D容积重建(图5)图像有助于突出CT所示病变并用于制定手术治疗方案。
腕掌关节(CMJ)由于其关节面形态、支持韧带(背侧掌骨韧带、掌侧掌骨韧带和两组骨间韧带)、肌腱附着以及腕骨的排列而具有极高的稳定性[1]。纯腕掌关节脱位(CMD)极为罕见,而骨折-脱位(尤其是累及第一和第五掌骨)更为常见,两者合计占腕部和手部创伤性损伤的不足1%[2]。
CMD多见于20至40岁的男性。最常见的原因是伴随屈伸运动机制的高能量创伤。
体格检查可见肿胀和解剖形态畸形、疼痛、功能障碍、手指缩短、异常旋转,以及若尺神经深支受压时可能出现神经并发症。
CMD可分为:
- 背侧型(占85%的病例),
- 掌侧型,
- 侧方型,
- 分离型。
影像学检查对诊断CMD至关重要:侧位、前后位以及在30-45度旋前位手姿势下的斜位X线检查可显示严重病例。在手的侧位X线片上,可利用食指与小指掌骨干之间,以及中指与小指掌骨干之间的夹角来筛查尺侧的CMD,当该夹角大于10°时,应考虑该诊断并进行进一步影像学检查[3]。
CT扫描结合2D或3D重建对于评估此类损伤至关重要,因为X线会低估骨与关节损伤(骨折-脱位),因此CT是对这些损伤进行全面评估的首选诊断影像方法[4]。MRI则可显示韧带损伤。
CMD可能导致严重的手部功能障碍,因此首选治疗方式应为早期复位和掌骨制动[5]。
CMD的治疗本质上以手术为主,既可施行闭合复位亦可行切开复位。
在透视引导下的闭合复位通常适用于受伤不足10天的脱位,为了确保最终的稳定性,可能需要经皮克氏针或针固定[6]。而对于超过三周的陈旧性脱位或合并重大骨折者,则推荐采用切开复位(OR)。
切开复位通常从在脱位的腕掌关节处作纵向背侧切口开始。将尺侧腕伸肌向外侧牵开后,即可充分显露腕掌关节并去除任何骨软骨碎片。如存在骨折需予以固定。随后对腕掌关节进行解剖复位并以克氏针固定,六周后可取出克氏针。若关节内粉碎性骨折较重,可考虑关节融合术,但存在未来功能障碍和骨关节炎的风险[7]。
在随访过程中,建议进行X线检查(以确保腕掌关节的正确对位,避免继发性脱位,该问题在术后前两周最为常见)并及早进行康复训练(以避免日后功能障碍)[8]。
尺侧第四掌腕关节脱位,由于车祸所致
对不起,但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英文内容。请您提供具体的英文文本,以便我能够完成翻译。
根据提供的X线及CT影像,可见右前臂桡尺骨骨折术后内固定影像表现,骨折断端已行内固定(包括钉或针状固定物),骨折对位基本良好。
然而,在腕部及第2~5掌骨基底部与相应腕骨的邻接区域,可见关节面错位,提示远侧掌骨与相应腕骨存在异常对位关系。在侧位及部分冠状位CT重建图上可见明显的掌基底偏移,局部软组织肿胀,关节间隙对线不齐,关节面不连续,提示腕掌关节(CMJ)存在脱位或半脱位征象。
另可见肌肉及软组织肿胀,关节周围密度增高,可能与持续炎性反应或软组织损伤相关。未见明显新发较大骨折线,但可能有轻微骨质不规则和小骨碎片,需仔细比对各序列影像。MRI(如果有)可进一步提示韧带损伤,但从CT和X线所示,腕掌关节脱位及相应韧带损伤的可能性较大。
综合患者男性、39岁,既往桡尺骨骨折术后5个月,现出现持续疼痛、功能受限、局部肿胀,以及多方向影像学(X线及CT)显示的腕掌关节面明显错位,最可能的最终诊断为:
右手腕掌关节(CMJ)脱位(以背侧脱位为主)
鉴于外伤后5个月才确诊,属较迟的识别,临床上可能已形成陈旧性脱位。
康复训练应遵循循序渐进与个体化原则,先保证骨与关节结构稳定,再逐步恢复关节灵活性和肌力,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
本报告为基于现有影像及临床信息所做的参考性分析,不能代替线下面诊或专业医师的诊断与治疗建议。具体治疗方案请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并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
尺侧第四掌腕关节脱位,由于车祸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