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该患者在扭伤受伤六天后出现左踝疼痛和肿胀。她的血液检查结果正常。
Figure 1. AP射线照片显示在距骨头/颈部存在一个边缘硬化、直径14毫米、呈圆形至卵圆形的透亮病灶。未见骨折。未见骨皮质破坏或骨膜反应。
Figure 2. 侧位射线照片显示在距骨头/颈部存在一个边缘硬化、直径14毫米、呈圆形至卵圆形的透亮病灶。该病灶未达距骨关节面,排除了OCD。未见骨折。未见骨皮质破坏或骨膜反应。
Figure 3. MRI T1矢状序列显示在距骨内有一个边界清晰的卵圆形病灶。该病灶在T1序列上呈高信号。
Figure 4. MRI PD FS序列显示病灶内信号丢失,提示该病灶为脂肪密度,从而缩小了鉴别诊断范围。
鉴别诊断:
根据放射学检查:(FOG-MACHINES)…对单发骨病变有广泛的鉴别诊断。
纤维性骨发育不良
成骨细胞瘤
巨大细胞瘤
转移瘤 / 骨髓瘤
动脉瘤样骨囊肿
软骨母细胞瘤 / 软骨黏液样纤维瘤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棕色瘤) / 血管瘤
感染
非骨化性纤维瘤
嗜酸性肉芽肿 / 内生软骨瘤
单发性骨囊肿
根据病变的外观和部位,更可能的诊断包括:
单纯性骨囊肿
纤维性骨发育不良
内生软骨瘤
软骨黏液样纤维瘤
根据MRI扫描:
脂肪瘤
脂肪肉瘤。
该病变是骨内脂肪瘤。它们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年发病率小于0.1%。通常无症状,偶然发现。大多数患者为中年人,男性居多。跟骨是足部最常受累的部位,距骨内的病例非常罕见。
骨内脂肪瘤分为3个阶段:(1) 单纯透亮影伴皮质膨胀;(2) 与前者外观相似,但局部有钙化;(3) 病变在钙化脂肪的外缘周围出现骨化。
教学要点:
对于单发骨病变有广泛的鉴别诊断,但其中一些可能有特征性表现,例如相关的临床病史或临床发现,可帮助缩小诊断范围,如感染时可见白细胞增高和发热。有些病变在某些部位更常见,例如软骨母细胞瘤常见于骨骺区。还有一些病变有其特征性表现,例如纤维性骨发育不良常呈“毛玻璃”样改变。某些肿瘤在特定年龄人群更典型,如软骨母细胞瘤常见于第1-2个年龄阶段。当骨内脂肪瘤出现在与距骨关节面邻近或相近的位置时,也可能模拟骨软骨病变(OCD)。
有时需要进一步进行MRI检查以缩小鉴别诊断范围。STIR序列信号的丧失提示病变内含有脂肪。最常见的发生于跟骨的脂肪性病变是脂肪瘤,虽然其在距骨内比较罕见,但已有症例报道(详见参考文献)。放射学和MRI均缺乏侵袭性特征,使该病变不太可能是脂肪肉瘤,但已有脂肪瘤恶变为脂肪肉瘤的报道,如果患者出现新的临床症状,建议进行影像学随访。
距骨骨内脂肪瘤
没有可以翻译的内容。
根据提供的左足踝关节X线与MRI影像,可见距骨(talus)内存在边界较清晰的骨质稀疏区,局部骨皮质轻度膨隆但未见明显破坏或明显软组织肿胀。X线平片上病灶表现为透亮性增高,与周围骨质有一定分界;MRI序列中(尤其是STIR序列)病灶主要以脂肪信号为主,并在抑脂序列或STIR序列上信号减弱,提示其内部可能为脂肪成分。周围未见明显骨髓水肿或明显软组织病变,邻近关节面亦未见清晰软骨缺损或软骨下骨板破坏,不伴明显关节积液迹象。整体影像学表现偏良性改变。
结合患者年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潜在的鉴别诊断包括:
基于患者的中年女性身份、影像学检查(尤其是MRI显示病灶以脂肪信号为主,未见明显恶性侵犯征象)及临床症状(以扭伤后跖踝部疼痛为主),最可能诊断为骨内脂肪瘤(Intraosseous Lipoma)。虽然此病变恶性转化率极低,但仍需警惕罕见的脂肪肉瘤可能。若后续出现症状加重或影像随访提示病变进展,应进一步评估或活检明确。
在当前临床及影像背景下,大多数骨内脂肪瘤可选择保守治疗,除非出现持续疼痛、病理性骨折风险或出现可疑恶性特征。主要策略包括:
康复与运动处方建议:
遵循FITT-VP(频率Frequency、强度Intensity、时间Time、类型Type、进阶Progression)原则,具体建议:
综合而言,保持规律随访、适度康复训练并监测病灶变化,是目前的主要管理方向。如出现病灶快速增加、结构不稳定或明显疼痛,需考虑外科干预或进一步影像学及病理评估。
免责声明:本报告基于提供的病史和影像学资料作出,仅供临床参考,并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意见。若有进一步疑问或症状变化,请及时就医或进行专科咨询。
距骨骨内脂肪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