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右肩不稳,患者为一名20岁男性,曾有肩关节脱位史。
前盂缘裸露,可见前盂唇分离并向内移位,通过骨膜袖套附着于肩胛颈,呈低信号肿块。盂唇同时向下旋转,在轴位图像上显得较大,并在冠状位图像上位于肩胛颈的下方。在轴位图像上,分离的滑膜覆盖的盂唇外侧缘与盂骨缘相交处可见一条小的充满造影剂的皱褶,可在关节镜检查时观察到。
需注意,盂肱关节下韧带的前束附着于ALPSA病变处(图1),部分导致不稳定的发生。同时,在肱骨头后上方可观察到细微的Hill-Sachs病变(图1)。
这些发现与慢性前盂唇骨膜袖套撕脱(ALSPA)相符。
前盂唇骨膜袖套撕脱(ALPSA)损伤在肩关节慢性不稳定,尤其是反复脱位的患者中很常见。它被视作前下盂唇撕裂的一种变体,包括前下盂唇撕裂及伴随关节囊-骨膜层剥离 [1]。它可源自Perthes病变,当下关节盂肱骨韧带的前束持续受到牵拉,并使骨膜被剥离时,骨膜仍保持在盂颈内侧附着于盂唇。随着每次脱位或半脱位,前下盂唇进一步向内侧回缩,并通过瘢痕组织与盂颈黏连 [2]。
ALPSA是慢性肩关节不稳定的一种表现形式,影响下盂唇-韧带复合体,该复合体是肩关节的主要被动稳定结构。患者在初次创伤性脱位后可能出现肩痛和反复脱位。MRI可对病变进行表征以便治疗规划,其主要目标是关节稳定化。
在慢性ALPSA病变中,撕裂并向内移位的前下盂唇可在盂颈处表现为低信号团块,代表骨膜袖套所牵制住的瘢痕化盂唇。它常向下方旋转,在轴位图像上看起来更大,并可见异常增厚和变平,这是盂唇与关节盂缘之间的滑膜纤维组织愈合所导致。盂唇与盂缘之间可观察到小的裂隙或分离。前下关节盂缘裸露或缺失 [1-2]。
慢性前盂唇骨膜袖套样撕脱 (ALPSA)
对不起,我没有检测到可供翻译的文本。请提供需要翻译的英文内容。
1. MRI 显示右肩关节盂唇前下方区域存在明显撕裂,并可见盂唇向内侧退缩至肩盂颈部的征象。
2. 撕裂的前下盂唇被保留的骨膜袖套“牵拉”并粘连于盂颈,可见相应部位呈低信号的软组织影,提示瘢痕化改变。
3. 盂唇形态异常增厚、与关节盂缘之间可观察到小的分离信号带(裂隙),前下方关节盂缘较为平坦或轻度缺损。
4. 综合患者病史(反复肩关节半脱位或脱位)和影像表现,与慢性肩关节不稳过程中的 ALPSA(前盂唇骨膜袖套撕脱)改变相符。
结合患者年龄(20 岁)、多次肩关节脱位史及 MRI 显示的前下盂唇内移与骨膜袖套相连之特征,最可能的诊断为: 前盂唇骨膜袖套撕脱(ALPSA)病变。
1. 手术治疗:对于出现多次脱位、不稳程度较高或活动度明显受限的患者,关节镜下对撕裂盂唇进行清理、缝合固定(如使用锚钉)可有效恢复关节稳定性,并减少再次脱位风险。
2. 保守治疗:若脱位程度较轻、次数相对较少,可以选择保守治疗,包括适度制动(如肩部护具)和康复训练,避免再次大幅度外展及外旋动作。
3. 康复训练原则(FITT-VP):在手术或保守治疗后,均需循序渐进的功能恢复训练。大致可分以下阶段:
- 频率(Frequency):初期每周2~3次,后期根据恢复情况可增至3~5次。
- 强度(Intensity):从低阻力、短时长练习开始,避免过度用力和关节高应力姿势,逐步增加外展、外旋活动范围。
- 时间(Time):每次训练约20~30分钟,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调节。
- 类型(Type):可包括被动关节活动度练习、关节周围肌肉力量训练(如肩袖肌群等),再逐步过渡到主动抗阻训练。
- 体量与进阶(Volume & Progression):随着疼痛缓解和关节活动度改善,可在专科医生或物理治疗师指导下增加训练重量、难度和维持时间,但需确保动作规范与安全。
4. 运动处方示例:
- 早期:肘部屈曲位下的肩关节被动外旋、内旋及外展活动,每天2次,每次10~15下,注意动作缓慢平稳。
- 中期:增加弹力带肩外旋、内旋抗阻练习,每周2~3次,每次2~3组,每组10~15次。
- 后期:结合功能性动作如哑铃前平举、侧平举,加强肩袖肌群与三角肌力量。
- 注重核心力量与肩胛稳定性训练,如俯卧撑、仰卧撑及肩胛骨收缩练习等,保证肩关节整体功能。
安全提示:若在训练中出现明显疼痛、关节弹响或不适,应及时暂停并就医评估,防止继发损伤或反复脱位。
免责声明:本报告仅为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意见。患者应结合自身具体情况及专科医师的指导进行最终诊疗和康复计划的制定。
慢性前盂唇骨膜袖套样撕脱 (ALP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