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33岁男性表现为右肩胛区域肿胀和疼痛,尤其在活动时,并伴有右肩出现弹响感。
CT检查(未显示)并未发现胸廓或肩胛骨的任何骨质异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显示,在右侧前锯肌与肩胛下肌之间存在一个软组织肿块。该肿块在T1加权成像(T1WI)(图1)上与肌肉信号相似(等信号强度),在T2加权成像(T2WI)(图2)上呈高信号强度。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可见中度边缘强化(图3)。
Fig. 1: 轴位T1加权MR图像显示在右侧前锯肌与肩胛下肌之间的均匀等信号肿块。
Fig. 2: 脂肪抑制的轴位(A)和矢状位(B)T2加权MR图像显示该病灶呈高信号强度。
Fig. 3: 静脉注射钆对比剂后轴位T1加权(fs)图像显示病灶中度边缘强化。
背景:滑液囊可分为四种类型:附生型、皮下型、滑膜型和肌下型。其中,只有附生型滑液囊是非原生的。当身体的任何部位表面受到反复应力或持续摩擦时,可能会在其下方形成一个附生型滑液囊。在肩胛胸廓关节处已描述了两个主要(或解剖)和四个次要(或附生型)滑液囊,后者是对肩胛胸廓关节异常生物力学所产生的一种反应 [1,2]。据报道,有两个附生型滑液囊位于肩胛骨的上内侧角;第三个部位位于肩胛骨下角;最后,第四个病变部位——斜方肌滑液囊,位于肩胛骨棘内侧基底三角形表面、斜方肌下方 [2,3]。这些滑液囊可因外伤或过度使用(如运动或工作)而发生炎症。
临床视角:肩胛胸廓滑液囊炎会引起显著疼痛和肩带活动受限。临床上可在病人肩胛区活动时怀疑该病,偶尔伴有研磨感或弹响声(摩擦音) [4]。
影像学视角:尽管超声常作为评估肩胛区包块患者的首选影像方式,但MRI是进一步鉴别病变的首选。MRI对于明确炎性滑液囊的大小和位置尤为有用。它在T1WI上通常表现为均匀的低信号强度,在T2WI上表现为均匀的高信号强度。由于蛋白质含量丰富,T1WI上的信号强度也可能更高 [5]。此外,MRI能够很好地识别滑液囊内的出血性征象。如果在MR平扫中囊性病灶的特征已经很明显,则不总是需要使用钆增强剂 [6]。由于血管增生,滑液囊壁可能出现强化。有时还可见滑液囊内出现液-液平面 [5,6]。CT对于明确相关或潜在的骨异常(如骨赘)也有价值。
预后:肩胛胸廓滑液囊炎的初步治疗应以保守治疗为主。局部无菌注射糖皮质激素和麻醉剂也是可行的选择。大多数患者通过非手术治疗可以改善,但对于非手术治疗失败的患者,手术可能会带来益处 [2]。
结论:肩胛胸廓滑液囊炎具有典型的临床和MR表现。MR征象包括位于肩胛下区域、无实性部分的囊性包块。MRI有助于将扩张的滑液囊与肿瘤相区别。
肩胛胸廓滑囊炎
(无翻译内容)
根据所提供的磁共振(MRI)图像,可见右肩胛区内侧滑动面(肩胛胸廓关节面)附近出现囊性病变信号。T1 加权像上信号略呈低或中等信号,而 T2 加权或脂肪抑制序列上,病灶呈高信号强度,符合含液性或炎性渗出的表现。病变边界较清晰,无明显实性软组织成分。周围肩胛骨和邻近软组织结构未见明显骨质破坏或占位性改变。
结合患者年龄(33 岁男性)、反复肩胛区疼痛并伴活动时弹响感的典型症状,以及 MRI 显示的肩胛胸廓间囊性病变等特征,最可能的诊断为: 肩胛胸廓滑囊炎(Scapulothoracic bursitis)。
若仍有疑虑,可进一步结合超声检查或行关节滑囊抽吸以证实病理性质。但根据现有资料,诊断已相对明确。
在严格无菌操作下,可考虑向滑囊内注射皮质类固醇与局部麻醉药,以减少炎症反应并缓解疼痛。此方法对症状严重且影响日常活动的患者有效。
对于反复发作或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进行手术清理或滑囊切除。术后仍需配合肩关节功能训练及康复。
免责声明:本报告仅作为医学参考分析,不作为最终诊断或治疗依据,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意见。如有需要,请咨询相关专科医生。
肩胛胸廓滑囊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