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状神经纤维瘤伴肢体肥大

临床病例 07.04.2015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4岁,男。
作者: Elie Barakat, MD1, Youssef Daher, MD2, Aline Geara, MD3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4岁男孩因右下肢肿块及双下肢不等长前来就诊。该肿块逐渐增大,导致间歇性搏动性疼痛。体格检查显示右小腿有一个质地坚实、可移动且触痛轻微的肿块。该男孩及其兄弟均有多枚色素沉着斑(Fig. 1)。

影像学表现

X线显示右腿较左腿更长。可见右侧胫骨和腓骨干轻度弯曲,并有软组织密度增加。(图2)
MRI显示右小腿后区有软组织肿块。该肿块呈浸润性,边缘分叶,自大腿远端及腘窝区一直延伸至足底。T1加权像上信号中等,T2加权像上信号高,加用钆剂后可见轻微强化。T2轴位图像可见肿块内多个靶征表现。(图3-4)

病情讨论

神经纤维瘤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多系统遗传性疾病,由负责生成肿瘤抑制蛋白“神经纤维蛋白(neurofibromin)”的NF1基因发生缺失或突变引起。缺乏神经纤维蛋白会导致皮肤、骨骼和神经系统的畸形。临床确诊病例的患病率介于1/2000至1/5000之间。[1]
在NF1中骨骼常常受累:包括脊柱畸形、蝶骨和胫骨发育不良以及骨和软组织过度生长。[2]
在长骨发育不良中,最常见的部位是胫骨,约有7.1%的病例出现此情况。[2]
通常表现为胫骨成角、皮质变薄、骨折风险增大以及假关节形成。在此类病例中,肢体不等长通常是由受累肢体缩短引起的。然而,在没有发育不良的情况下也可能出现肢体过度生长,如本例中表现为较长的肢体伴随软组织肿块。有人推测,肿瘤相关性充血在某种程度上会诱发肢体过度生长。[3]
NF的诊断是基于临床。[4] 在本例中,通过符合七项临床标准中的三项(牛奶咖啡斑、胫骨发育不良以及一级亲属存在牛奶咖啡斑)确立诊断;这一临床背景及上述MRI表现提示为丛状神经纤维瘤(PN)的诊断。
PN是NF1的特征性病变,约有27%的病例出现PN。[5] 它是一种边界不清的浸润性肿块,累及神经、肌肉及邻近脂肪,因此通常无法实现完全切除。[6] PN常见于躯干和四肢,但也可累及头部、颈部、膀胱甚至肠系膜。[7]
在MRI上,PN表现为具有束状外观的浸润性肿块,在T1加权成像上信号偏低或与周围组织等信号,在T2加权成像上则表现为等信号或高信号,并且在钆增强后仅有轻微或无强化。一个典型的MR征象是轴位T2图像上的“靶征”:即胶原纤维构成的低信号中心,以及黏液样组织构成的高信号边缘。[8]
除临床表现外,MRI是诊断PN的主要手段。血管造影CT或MRI也有助于评估血管化情况,以便手术前栓塞。[9]
临床背景是诊断的最重要线索。当神经纤维瘤体积较大时,可导致受累肢体肥大,称为“神经性象皮肿”(elephantiasis neuromatosa)。[1]
鉴别诊断包括Proteus综合征,这是一种组织和骨骼的散发性疾病,特点是肢体过度生长、血管畸形和肌肉不对称[11, 12];以及Kasabach-Merritt综合征,其特征是血小板减少并伴有大范围浸润性软组织血管瘤。[13] 第一个综合征不太可能是本例诊断,因为本患者的疾病具有家族性;而第二种通常在T2上显示高信号并有明显强化,这与本例不符。

鉴别诊断列表

丛状神经纤维瘤
静脉或淋巴畸形
肉瘤
Proteus 综合征和 Kasabach-Merritt 综合征

最终诊断

丛状神经纤维瘤

证书

没有可翻译的内容。

图像分析

躯干和下肢的照片

icon
躯干和下肢的照片

双腿X线检查

icon
双腿X线检查

双腿核磁共振

icon
双腿核磁共振检查

双腿磁共振成像

icon
双下肢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