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42岁男性患者于凌晨3点来到急诊科,主诉夜间出现不适并伴有右侧剧烈胸痛。他否认曾有外伤或近期手术史。其既往病史包括糖尿病、高血压、轻度慢性肾功能衰竭和非霍奇金淋巴瘤。
体格检查发现发热(38.0°C),生命体征正常。
实验室检查显示白细胞增多、CRP 升高,血清肌酐为 1.8 mg/dL。
凌晨 4:17 进行的胸部 CT 排除了肺炎的可能,但显示右侧胸大肌内有气体聚集,筋膜层增厚,皮下脂肪组织衰减增高,提示水肿。
由于怀疑软组织感染,患者立即接受了广谱抗生素治疗,但病情迅速恶化:胸痛加重,覆盖的皮肤出现斑驳、肿胀且发热。患者出现心动过速和呼吸困难。
早上 8:00 时,患者出现严重休克,需要进行气管插管和重症监护治疗。
8:32 时再次进行的 CT 检查显示胸壁和肩带的肌肉受累范围扩大,出现大量气体聚集,提示广泛性气性坏疽,同时还可见肌肉内和皮下液体积聚。
不久后,患者在重症监护病房去世。
坏死性筋膜炎(NF)是一种罕见且危及生命的感染,可累及软组织间隙内的任何层次(真皮、皮下组织、浅筋膜、深筋膜和肌肉),并可沿筋膜平面快速进展,导致受累组织坏死和破坏。它相对少见,全球患病率约为每100万人中4例[1]。它可影响所有年龄段,尽管在老年患者中更为常见,男/女比为3:1,死亡率估计为21.5%[2, 3]。然而,如果不治疗,死亡率可达100%。最常见的发病部位为下肢,其次是腹部和会阴部(Fournier坏疽)。上肢和躯干则很少受到影响。
患者通常有外伤史,包括外部损伤或手术切口。常见的合并疾病包括糖尿病、肝硬化、慢性心力衰竭、肾衰竭、癌症、免疫缺陷以及酗酒[3]。
最常见的NF类型是一种多菌种感染,由需氧和厌氧产气菌共同导致(如梭状芽孢杆菌、变形杆菌和肠杆菌科)[3]。
在早期阶段,NF可能难以识别。其临床表现通常缺乏特异性,往往导致诊断延误:发热、不适、心动过速、呼吸急促、低血压。局部症状和体征包括:疼痛(通常与临床发现不成比例)、肿胀和表皮发红;在晚期阶段可出现皮肤缺血并伴随水疱和大疱。在暴发型病例中,会出现脓毒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这种具有挑战性的诊断可借助影像学来辅助。普通X线片对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较低,但可显示软组织中气体形成[4]。
CT在快速提示正确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与MRI相比,CT检查更快速,适用于紧急评估坏死性筋膜炎。CT的主要特征包括:增厚但无强化的筋膜层提示NF、软组织内气体和液体聚集、肌肉和脂肪表现异常[5, 6]。CT还可显示反应性淋巴结肿大、潜在的感染源以及组织坏死的并发症,如血管破裂[6, 7]。
MRI是详细评估软组织感染、液体积聚和筋膜增厚的首选成像方式,但因其检查时间较长,在坏死性筋膜炎的评估中往往并不进行,因为会延误治疗[8]。
及时诊断对于进行紧急手术清创、坏死组织切除及筋膜切开至关重要。手术干预可以挽救生命,必须尽早进行。一旦怀疑NF,应立即给予广谱抗生素治疗。
坏死性筋膜炎
根据提供的胸部CT图像,可见右胸壁软组织明显肿胀,皮下脂肪及肌肉筋膜间存在气体密度影(表现为低密度并伴气体密度灶),提示感染性气体积聚。部分区域可见筋膜明显增厚、强化不均、脂肪条索征明显,提示局部水肿或渗出。
肺野内未见明显实质性病变征象,纵隔结构相对居中,但可见局部淋巴结肿大。未见明显骨质破坏或骨折征象。整体影像表现符合一种迅速侵袭软组织、筋膜层并形成气体的严重感染过程。
结合患者夜间突发剧烈胸痛、既往合并症(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肾功能不全及淋巴瘤等免疫功能受损因素)以及CT所见胸壁筋膜层受累并有明显产气性改变,最可能的诊断为:坏死性筋膜炎(胸壁受累)。
由于该病病程凶险,死亡率高,需结合实验室结果(如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乳酸水平等)及任何可能的病原学检查尽快明确诊断并尽早治疗。若诊断存在疑问,可考虑进一步行MRI,或在手术探查时获取病理学证据。
原则: 由于坏死性筋膜炎常需大范围手术清创,早期重点在于创口愈合及功能维持;中期需防止肌力下降和关节活动度受限;后期重在重建体能和日常活动能力。需结合患者的全身状况、心肺功能及手术创口恢复程度来制定个体化方案。以下给出简要的分期示例(FITT-VP原则):
若患者还有心肺功能不足或其他慢性疾病(如肾功能不全),需在心内科或相关专科指导下进一步调节运动量和方式,以保证安全。
免责声明:此报告仅为基于提供之资料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诊断与治疗建议。如有疑问,请及时咨询专科医师。
坏死性筋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