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壁急性特发性坏死性筋膜炎:病例报告

临床病例 16.06.2015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42岁,男性
作者: Marziali S, Ciancarella P, Liberto V, Di Giuliano F, Di Caprera E. Simonetti G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42岁男性患者于凌晨3点来到急诊科,主诉夜间出现不适并伴有右侧剧烈胸痛。他否认曾有外伤或近期手术史。其既往病史包括糖尿病、高血压、轻度慢性肾功能衰竭和非霍奇金淋巴瘤。

影像学表现

体格检查发现发热(38.0°C),生命体征正常。
实验室检查显示白细胞增多、CRP 升高,血清肌酐为 1.8 mg/dL。
凌晨 4:17 进行的胸部 CT 排除了肺炎的可能,但显示右侧胸大肌内有气体聚集,筋膜层增厚,皮下脂肪组织衰减增高,提示水肿。
由于怀疑软组织感染,患者立即接受了广谱抗生素治疗,但病情迅速恶化:胸痛加重,覆盖的皮肤出现斑驳、肿胀且发热。患者出现心动过速和呼吸困难。
早上 8:00 时,患者出现严重休克,需要进行气管插管和重症监护治疗。
8:32 时再次进行的 CT 检查显示胸壁和肩带的肌肉受累范围扩大,出现大量气体聚集,提示广泛性气性坏疽,同时还可见肌肉内和皮下液体积聚。
不久后,患者在重症监护病房去世。

病情讨论

坏死性筋膜炎(NF)是一种罕见且危及生命的感染,可累及软组织间隙内的任何层次(真皮、皮下组织、浅筋膜、深筋膜和肌肉),并可沿筋膜平面快速进展,导致受累组织坏死和破坏。它相对少见,全球患病率约为每100万人中4例[1]。它可影响所有年龄段,尽管在老年患者中更为常见,男/女比为3:1,死亡率估计为21.5%[2, 3]。然而,如果不治疗,死亡率可达100%。最常见的发病部位为下肢,其次是腹部和会阴部(Fournier坏疽)。上肢和躯干则很少受到影响。
患者通常有外伤史,包括外部损伤或手术切口。常见的合并疾病包括糖尿病、肝硬化、慢性心力衰竭、肾衰竭、癌症、免疫缺陷以及酗酒[3]。
最常见的NF类型是一种多菌种感染,由需氧和厌氧产气菌共同导致(如梭状芽孢杆菌、变形杆菌和肠杆菌科)[3]。
在早期阶段,NF可能难以识别。其临床表现通常缺乏特异性,往往导致诊断延误:发热、不适、心动过速、呼吸急促、低血压。局部症状和体征包括:疼痛(通常与临床发现不成比例)、肿胀和表皮发红;在晚期阶段可出现皮肤缺血并伴随水疱和大疱。在暴发型病例中,会出现脓毒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这种具有挑战性的诊断可借助影像学来辅助。普通X线片对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较低,但可显示软组织中气体形成[4]。
CT在快速提示正确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与MRI相比,CT检查更快速,适用于紧急评估坏死性筋膜炎。CT的主要特征包括:增厚但无强化的筋膜层提示NF、软组织内气体和液体聚集、肌肉和脂肪表现异常[5, 6]。CT还可显示反应性淋巴结肿大、潜在的感染源以及组织坏死的并发症,如血管破裂[6, 7]。
MRI是详细评估软组织感染、液体积聚和筋膜增厚的首选成像方式,但因其检查时间较长,在坏死性筋膜炎的评估中往往并不进行,因为会延误治疗[8]。
及时诊断对于进行紧急手术清创、坏死组织切除及筋膜切开至关重要。手术干预可以挽救生命,必须尽早进行。一旦怀疑NF,应立即给予广谱抗生素治疗。

鉴别诊断列表

坏死性筋膜炎
非坏死性筋膜炎(副肿瘤性
嗜酸性
结节性和增生性筋膜炎)
细菌性肌炎
皮肌炎
蜂窝织炎

最终诊断

坏死性筋膜炎

图像分析

CT轴位平面

icon
CT轴向平面

CT矢状面

icon
CT矢状面

CT横断面

icon
CT轴向平面

CT轴向平面

icon
CT轴向平面

CT矢状面

icon
CT矢状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