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56岁男性,左腿疼痛持续一年,会在夜间将其唤醒。过去一个月这种疼痛已变得持续存在。
未报告任何外伤。无其他相关症状。
进行了 X-ray、MRI 和 CT 引导下的活检。
正位 X-ray 显示左胫骨出现骨内溶骨性病变(1b 型区域性模式),伴有厚而连续的骨膜反应(图 1a)。侧位投照显示病灶位于胫骨干的后皮质,无髓腔延伸(图 1b),并且过渡区狭窄,提示其性质不具侵袭性。
在 MRI 中,病变未见软组织肿块。骨学发现包括 皮质旁 病变,以及骨髓和胫骨周围软组织的周边水肿(图 2a 和 2b)。
CT 显示一个位于皮质的病变,并伴有实性骨膜反应。CT 引导下活检证实为成骨细胞瘤(图 3A 和 3B)。
成骨细胞瘤是一种形成骨组织的肿瘤,占所有良性骨肿瘤的3% [1]。主要影响在第二个十年期的青年成人,尽管可出现于任何年龄,并且具有男性倾向 [2]。
过去,成骨细胞瘤和骨样骨瘤曾被视为同一种肿瘤的不同变型。然而,如今它们被视为在部位、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及进展潜能方面各不相同的两种肿瘤 [3]。
成骨细胞瘤常见于轴向骨,而骨样骨瘤多见于长骨。成骨细胞瘤通常表现为逐渐的、持续的疼痛,常常不因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而缓解,而骨样骨瘤具有典型的夜间疼痛,通常对NSAIDs有明显改善 [3]。
病变大小是一个区分标准,骨样骨瘤的直径通常小于1.5–2 cm,而成骨细胞瘤可长得更大(> 2 cm)。在X线片上,成骨细胞瘤可能呈现气泡状外观并伴有内部钙化。约20%的病例可见软组织肿块、骨皮质破坏以及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样改变 [2,3]。CT可以提供与基质相关的信息,虽然MRI可能只能提供一些非特异性信息并倾向于高估病变范围,但在描述骨和软组织水肿方面仍有帮助 [4]。
根据放射学所见的近骨皮质部位,考虑了转移瘤、骨皮质内脓肿和良性原发性肿瘤的鉴别诊断。虽然骨转移瘤比原发性骨肿瘤更为常见,但本例并无恶性肿瘤病史。此外,转移瘤通常表现为多发性病灶,主要波及轴向或近端附肢骨。其他征象包括病理性骨折、软组织成分以及提示侵袭性生长的宽泛过渡带 [5].
骨膜下脓肿是骨感染的一种罕见并发症,更常见于由关节内感染扩散至骨骺和软骨下区域 [6]。
连续的骨膜反应以及中央透亮区伴随狭窄的过渡带指向了一个非侵袭性病变的诊断。 直径大于2 cm、椭圆形形态以及髓腔和邻近软组织的水肿提示成骨细胞瘤的诊断,并在活检后得到证实。
患者接受了整块切除手术治疗,3年后仍无症状。
最有效的治疗是手术。术前栓塞是一种辅助治疗,但不包括化疗或放疗 [7,8]。复发风险为15%至25%。
成骨细胞瘤
根据提供的左腿X光片、CT及MRI图像,可见胫骨干部近皮质区出现一较规则的卵圆形病变,直径约2 cm以上;在X光上,局部皮质有轻度膨胀及连续性骨皮质反应,病灶内部可见相对透亮区域,边界较清晰。CT可以进一步显示病变内骨质的钙化或致密变化,周围皮质可见有限的破坏或变薄。MRI上则表现出病灶局部信号异常,周围骨髓及软组织可见明显水肿,与较强烈的炎症或反应性改变相符。
无明显病理性骨折征象;软组织内可见继发性改变,尚未形成大的软组织肿物。整体影像表现提示该病灶具备良性病变的特征:病变边界相对清楚、局部有持续的骨膜反应,没有广泛的浸润性破坏。
结合患者56岁男性、左腿持续性疼痛、不规律夜间加重以及影像学所见(卵圆形病灶大于2 cm、局部骨膜反应与周围软组织水肿但边界清晰、病理活检结果确认),最可能的诊断为骨母细胞瘤(Osteoblastoma)。病理学检查已证实该诊断,手术切除后患者恢复良好。
治疗策略:
康复与运动处方:
术后康复应遵循循序渐进和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术后软组织愈合及骨愈合情况制定康复计划。以下是一般性建议:
以上运动处方遵循FITT-VP原则:逐步增加运动的频率(Frequency)、强度(Intensity)、时间(Time)、类型(Type)、以及进度(Progression),并视患者康复情况灵活调整。
以上报告仅为基于现有影像与提供资料所作的参考性医学分析,并不能替代面对面的临床诊断与专业医生的意见。若有任何疑问或出现病情变化,应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进行就诊与进一步检查。
成骨细胞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