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骨巨细胞瘤

临床病例 17.09.2015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17岁,男性
作者: Warda Sattar, Naveed Khan, Nida Ihsan, Mahesh Kumar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17 岁男性患者在过去 2 个月中出现下腰痛逐渐加重,并伴有右脚趾麻木。作为筛查检查,进行了腰骶椎 MRI(未使用钆对比剂)。

影像学表现

磁共振成像显示在骶椎及双侧骶骨翼部位有一个大的膨胀性病灶,伴有广泛的软组织成分(图1)。该肿物在T2WI上表现为不均匀的低到中等信号强度,并可见在T1WI和T2WI上呈弧线形低信号区域(图2)。在T2WI和STIR序列中可见少量高信号小灶,符合囊性或坏死成分。由于影像学提示骶骨可能存在肿瘤性病变,遂行手术活检并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显微镜下可见肿瘤病灶,由均匀分布的巨细胞及增殖的单核基质细胞交织而成,可见少量有丝分裂象。该结果与巨细胞瘤相符。

病情讨论

巨大细胞瘤(GCT)是一种相对常见的骨骼肿瘤,占所有原发性骨肿瘤的4%–9.5%,占良性骨肿瘤的18%–23%。GCT通常为良性且孤立存在。然而,已有多发病灶的报道,且约有5%–10%的病灶可能为恶性。[1] 它最常见于第三到第五个年龄段(30–50岁),可同时影响男女,但女性稍占优势。[2] GCT最常见的特定部位在膝关节周围,其中发生率最高的是股骨远端,其次是胫骨近端、桡骨远端、骶骨(4%–9%)以及肱骨近端。[1]
骶骨病灶往往体积较大,并可破坏骶骨神经孔,但其他大型骶骨溶骨性病变也可表现出此类非特异性征象。骶骨GCT通常累及中线两侧,并常可跨越骶髂关节扩展。而对于长骨GCT,由于骺板充当了屏障并限制病变侵入关节,这种跨关节的表现并不常见。[3] 与X线相比,CT可更好地发现皮质变薄、病理性骨折、骨膜反应以及骨性膨胀改建程度。[1]
GCT的MRI常在所有脉冲序列上显示信号不均匀。通常,该肿瘤在T1加权像(WI)上呈低到中等信号强度。有趣的是,GCT在T2加权像(T2-WI)上与正常脊髓的信号强度相当或更低。这反映了肿瘤内的纤维成分所含胶原以及含铁血黄素的相对比例。虽然这一特征并非脊柱巨大细胞瘤所独有,但对于鉴别诊断很有帮助,因为大多数其他骶骨肿瘤(转移瘤、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和脊索瘤)在长TR序列的MR图像上显示高信号强度。这种表现可能是提示正确诊断的初始影像学特征。近期出血的证据也可能在T1-WI和T2-WI上表现为高信号区域,或在MR图像上出现“液-液平面”。囊性区域(与动脉瘤样骨囊肿相似)以及含铁血黄素沉积的陈旧性出血区较为常见。[3] 病灶内的弧形低信号区在浆细胞瘤和椎体血管瘤中也曾被报道。[4] 在鉴别诊断时,必须考虑孤立性骨浆细胞瘤。然而,T2-WI上的信号强度不均、增强不均以及囊性改变在椎体血管瘤中并不常见。[3] GCT在对比增强检查后可呈现不同程度的强化。由于大型膨胀性骶骨肿块适合行完整切除,患者可接受放射治疗。

鉴别诊断列表

骶骨巨细胞瘤
脊索瘤
浆细胞瘤
淋巴瘤

最终诊断

骶骨巨细胞瘤

图像分析

腰骶椎横断面影像,骶骨处扩张性肿块

icon
腰骶椎的轴向图像,骶骨处的膨胀性肿块
icon
腰骶脊柱轴位图像,骶骨膨胀性肿块
icon
腰骶脊柱的轴向影像,骶骨处可见膨胀性肿块

磁共振,腰骶椎矢状位图像

icon
磁共振,腰骶椎矢状面图像
icon
MR,腰骶椎矢状位图像
icon
磁共振,腰骶椎矢状面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