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岁男性患者在过去 2 个月中出现下腰痛逐渐加重,并伴有右脚趾麻木。作为筛查检查,进行了腰骶椎 MRI(未使用钆对比剂)。
磁共振成像显示在骶椎及双侧骶骨翼部位有一个大的膨胀性病灶,伴有广泛的软组织成分(图1)。该肿物在T2WI上表现为不均匀的低到中等信号强度,并可见在T1WI和T2WI上呈弧线形低信号区域(图2)。在T2WI和STIR序列中可见少量高信号小灶,符合囊性或坏死成分。由于影像学提示骶骨可能存在肿瘤性病变,遂行手术活检并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显微镜下可见肿瘤病灶,由均匀分布的巨细胞及增殖的单核基质细胞交织而成,可见少量有丝分裂象。该结果与巨细胞瘤相符。
巨大细胞瘤(GCT)是一种相对常见的骨骼肿瘤,占所有原发性骨肿瘤的4%–9.5%,占良性骨肿瘤的18%–23%。GCT通常为良性且孤立存在。然而,已有多发病灶的报道,且约有5%–10%的病灶可能为恶性。[1] 它最常见于第三到第五个年龄段(30–50岁),可同时影响男女,但女性稍占优势。[2] GCT最常见的特定部位在膝关节周围,其中发生率最高的是股骨远端,其次是胫骨近端、桡骨远端、骶骨(4%–9%)以及肱骨近端。[1]
骶骨病灶往往体积较大,并可破坏骶骨神经孔,但其他大型骶骨溶骨性病变也可表现出此类非特异性征象。骶骨GCT通常累及中线两侧,并常可跨越骶髂关节扩展。而对于长骨GCT,由于骺板充当了屏障并限制病变侵入关节,这种跨关节的表现并不常见。[3] 与X线相比,CT可更好地发现皮质变薄、病理性骨折、骨膜反应以及骨性膨胀改建程度。[1]
GCT的MRI常在所有脉冲序列上显示信号不均匀。通常,该肿瘤在T1加权像(WI)上呈低到中等信号强度。有趣的是,GCT在T2加权像(T2-WI)上与正常脊髓的信号强度相当或更低。这反映了肿瘤内的纤维成分所含胶原以及含铁血黄素的相对比例。虽然这一特征并非脊柱巨大细胞瘤所独有,但对于鉴别诊断很有帮助,因为大多数其他骶骨肿瘤(转移瘤、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和脊索瘤)在长TR序列的MR图像上显示高信号强度。这种表现可能是提示正确诊断的初始影像学特征。近期出血的证据也可能在T1-WI和T2-WI上表现为高信号区域,或在MR图像上出现“液-液平面”。囊性区域(与动脉瘤样骨囊肿相似)以及含铁血黄素沉积的陈旧性出血区较为常见。[3] 病灶内的弧形低信号区在浆细胞瘤和椎体血管瘤中也曾被报道。[4] 在鉴别诊断时,必须考虑孤立性骨浆细胞瘤。然而,T2-WI上的信号强度不均、增强不均以及囊性改变在椎体血管瘤中并不常见。[3] GCT在对比增强检查后可呈现不同程度的强化。由于大型膨胀性骶骨肿块适合行完整切除,患者可接受放射治疗。
骶骨巨细胞瘤
根据提供的MRI(腰骶椎常规序列,无增强)显示:
• 病变位于骶骨,可见较大范围的溶骨性、膨胀性改变,累及骶椎多个节段,跨越中线。
• 在T1WI上病灶信号多呈低至中等信号;T2WI上病灶也表现为相对低至中等或稍混杂信号,可见部分区域信号不均(提示瘢痕组织、出血或囊变)。
• 骶骨椎体可见骨皮质变薄甚至局部破坏,可累及或压迫相邻神经根走行(如骶前神经孔、椎管内占位效果)。患者出现足趾麻木,与相应节段神经受压可能相关。
• 软组织可见膨胀成分,包含内部可疑囊变或出血灶(从少量高信号区推测)。
基于患者年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需考虑以下鉴别诊断:
综合患者的年龄(17岁)、日渐加重的腰骶部疼痛及足趾麻木症状,以及MRI上具有溶骨性、膨胀性病灶并呈T1低信号、T2低至中等信号的特点,最符合的诊断为:
骶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Sacrum)。
对于确诊仍应结合病理检查,如需进一步证实,可行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检查。
治疗策略:
• 手术治疗:若病变局限且可完整切除,手术为首选,可行部分骶骨切除或刮除术,切除后可植骨或重建。
• 放射治疗:对于病变范围广泛、无法完整切除或手术风险较大者,可考虑放射治疗或与手术联合治疗。
• 药物治疗:可辅助使用双磷酸盐或其他药物以控制疼痛和病变进展,也可考虑采用针对RANKL通路的治疗(如地诺单抗),尤其当外科干预困难时。
康复与运动处方:
本报告仅基于现有影像与病史信息作出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诊断与治疗方案。实际诊断和治疗仍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病理结果,请患者及时就诊于相关专科医生并遵从个体化的医疗建议。
骶骨巨细胞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