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的成骨细胞瘤,最初表现为邻近骨皮质的溶骨性肿瘤

临床病例 26.04.2024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56岁,男性
作者: César Resino Sánchez, Sadhu Keneq Ruiz Guerrero, Luz María Morán Blanco, Juana Carolina González Gallardo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56岁男性,左腿疼痛持续一年,会在夜间将其唤醒。过去一个月这种疼痛已变得持续存在。

未报告任何外伤。无其他相关症状。

影像学表现

进行了 X-ray、MRI 和 CT 引导下的活检。

正位 X-ray 显示左胫骨出现骨内溶骨性病变(1b 型区域性模式),伴有厚而连续的骨膜反应(图 1a)。侧位投照显示病灶位于胫骨干的后皮质,无髓腔延伸(图 1b),并且过渡区狭窄,提示其性质不具侵袭性。

在 MRI 中,病变未见软组织肿块。骨学发现包括 皮质旁 病变,以及骨髓和胫骨周围软组织的周边水肿(图 2a 和 2b)。

CT 显示一个位于皮质的病变,并伴有实性骨膜反应。CT 引导下活检证实为成骨细胞瘤(图 3A 和 3B)。

病情讨论

成骨细胞瘤是一种形成骨组织的肿瘤,占所有良性骨肿瘤的3% [1]。主要影响在第二个十年期的青年成人,尽管可出现于任何年龄,并且具有男性倾向 [2]。

过去,成骨细胞瘤和骨样骨瘤曾被视为同一种肿瘤的不同变型。然而,如今它们被视为在部位、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及进展潜能方面各不相同的两种肿瘤 [3]。

成骨细胞瘤常见于轴向骨,而骨样骨瘤多见于长骨。成骨细胞瘤通常表现为逐渐的、持续的疼痛,常常不因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而缓解,而骨样骨瘤具有典型的夜间疼痛,通常对NSAIDs有明显改善 [3]。

病变大小是一个区分标准,骨样骨瘤的直径通常小于1.5–2 cm,而成骨细胞瘤可长得更大(> 2 cm)。在X线片上,成骨细胞瘤可能呈现气泡状外观并伴有内部钙化。约20%的病例可见软组织肿块、骨皮质破坏以及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样改变 [2,3]。CT可以提供与基质相关的信息,虽然MRI可能只能提供一些非特异性信息并倾向于高估病变范围,但在描述骨和软组织水肿方面仍有帮助 [4]。

根据放射学所见的近骨皮质部位,考虑了转移瘤、骨皮质内脓肿和良性原发性肿瘤的鉴别诊断。虽然骨转移瘤比原发性骨肿瘤更为常见,但本例并无恶性肿瘤病史。此外,转移瘤通常表现为多发性病灶,主要波及轴向或近端附肢骨。其他征象包括病理性骨折、软组织成分以及提示侵袭性生长的宽泛过渡带 [5].

骨膜下脓肿是骨感染的一种罕见并发症,更常见于由关节内感染扩散至骨骺和软骨下区域 [6]。

连续的骨膜反应以及中央透亮区伴随狭窄的过渡带指向了一个非侵袭性病变的诊断。 直径大于2 cm、椭圆形形态以及髓腔和邻近软组织的水肿提示成骨细胞瘤的诊断,并在活检后得到证实。

患者接受了整块切除手术治疗,3年后仍无症状。

最有效的治疗是手术。术前栓塞是一种辅助治疗,但不包括化疗或放疗  [7,8]。复发风险为15%至25%。

鉴别诊断列表

成骨细胞瘤
骨转移
骨样骨瘤
皮质内脓肿

最终诊断

成骨细胞瘤

图像分析

左侧胫骨和腓骨的X线片

icon
左侧胫腓骨的正位射线片显示:在胫骨干可见地形样(1B型)溶骨性病变,伴有厚实且连续的骨膜反应。
icon
左侧胫骨和腓骨的侧位X线片。后侧近皮质性溶骨性病变,无髓腔侵犯。该透亮性病灶表现为骨膜皮质的凹陷及持续的骨膜反应。

轴向PD-SPAIR磁共振

icon
轴向质子密度 (PD)-SPAIR MR 图像显示在胫骨干水平的后方皮质旁病变(黑色 *),伴有骨髓水肿(请注意与腓骨正常骨髓信号的差异)。此外,在胫骨及病变周围的皮肤和软组织也存在水肿(白色箭头)。
icon
轴向质子密度(PD)-SPAIR 磁共振图像显示连续且厚实的骨膜反应(白色箭头),其信号明显呈低信号,类似于正常骨皮质信号。

轴位平扫CT

icon
轴向非增强 CT 图像可以更好地显示左胫骨干的骨膜反应及后侧皮质变薄。
icon
轴向未增强 CT 显示通过左侧腓肠肌后方入路进行病变活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