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37岁女性患者因持续性多关节疼痛(踝关节和肘关节)、小腿和踝关节水肿而入住骨科诊室,并进行了足部X线检查,结果在第一与第二跖骨近端之间观察到骨性增生(见图1-3)。在风湿科后续随访时,患者还出现了颞下颌关节疼痛。
除距骨和舟骨的退行性改变外,在常规足部X线片(前后位、侧位和斜位投照)(图1-3)上可见第一、第二跖骨近端之间有一个骨性形成。该骨性形成似乎与第二跖骨基底部背内侧面相连。足部CT(图4-6)证实该骨性形成在第二跖骨基底部背内侧面存在明显的外生骨疣样改变,长轴约30 mm。该骨性形成表现出不完全跖骨的特征,包括形状、取向以及在皮质骨内存在狭窄骨质,与与第二跖骨基底融合的跖间骨(os intermetatarseum)相一致。可见韧带组织存在于跖间骨远端部分与第一趾骨之间。
可见轻度拇外翻(该疾病的一种并发症 [1])征象,包括跖趾关节面的硬化及轻微趾骨偏移,且仅跖骨间角测量值高于正常范围。
Os intermetatarseum 是足部一种罕见的副骨,通常位于第一和第二跖骨之间 [1, 2, 3]。根据多位作者的报道,其发病率范围在 1.2% 至 14% 之间 [3]。这一范围差异较大,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从而导致在某些人群中更为常见 [1]。
通常,os intermetatarseum 并无症状,但也有罕见病例报告称其可引起疼痛,主要在足背过度使用或创伤后造成前足跗管综合征 [1, 4, 5]。因此,大多数情况下该变异是在偶然检查时被发现的,本病例也正是如此。
os intermetatarseum 可以表现为多种形态:游离型(free-standing type),即一个完全独立的小骨,与邻近骨骼之间无关节连接;关节型(articulating type),与第一跖骨、第二跖骨、第一楔骨或两者甚至三者之间形成滑膜关节;或融合型(fused form),这是最少见的形式,副跖骨与第一跖骨基底、第二跖骨基底或第一楔骨融合在一起 [2]。
首先通常使用普通 X 线投照进行发现和描述,而 CT 扫描可以更好地显示 os intermetatarseum 的细节,因此这些都是诊断此类正常变异的有用工具。os intermetatarseum 在影像上表现为常见位于第一和第二跖骨之间的骨性结构,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取决于具体类型。
os intermetatarseum 的融合型虽然少见,但最易识别,因为它往往呈现较长的骨质突起 [2]。在普通 X 线片上,它可能表现为依附在第一或第二跖骨基底,或甚至第一楔骨之间,类似外生骨疣的影像。本例中,可见该结构依附在第二跖骨(图 1-3)。由于跖骨基底部结构重叠较多,普通放射学检查难以区分 os intermetatarseum 的融合型与其他类型。在 CT 扫描上,影像表现相同,但我们能够更好地描述其与邻近结构的关系,也能准确地确定所存在的 os intermetatarseum 类型,如图 4 至 7 所示。CT 扫描还可避免假阳性结果。MRI 虽然并未在本病例中进行,但在判断 os intermetatarseum 远端部分与第一近节趾骨之间的韧带组织(肌腱样形态)方面,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跖骨间骨(融合形态)
患者左足X线片(图1~3)及CT(图4~7)显示:在第一、第二跖骨近端之间可见一骨质结构,边界清晰,形态类似于额外的骨突起。其与第二跖骨基底部关系密切,CT三维重建示该骨质与第二跖骨基底部疑似融合。周围软组织未见明显肿胀或骨质破坏征象。
除了上述足部特殊骨性结构外,关节面基本完整,未见明显骨折迹象或明显骨质异常。患者同时伴有多关节疼痛(踝关节、肘关节)及踝部水肿,但局部足部影像未见其他明确致痛病灶。
结合患者年龄、临床症状及影像表现,可排除骨性肿瘤或增生性骨赘的可能性。该额外骨质形态及位置高度提示融合型Os intermetatarseum。该结论也与其在本例多处关节痛却未见对应足部明显病理改变的情况相吻合,提示此骨变异更可能为影像学偶然发现。
对于Os intermetatarseum未引起明显症状的患者,通常无需特殊处理。若出现疼痛、足背或跖部不适,可考虑下述治疗及康复方案:
本报告根据现有医学影像及临床信息作初步分析,仅供参考,不可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意见。若有持续或加重的症状,应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并根据专科医嘱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跖骨间骨(融合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