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42岁、无合并症的男性,主诉左踝内侧疼痛,夜间出现左腿抽筋,以及持续4周的左足第一至第三趾麻木。
临床检查显示其足内在肌力量正常,感觉正常。左侧跗管区Tinel征阳性并伴有压痛。
左踝 MRI 显示在跟骨内侧(箭头)存在一分叶状肿块,在脂肪抑制 T2 加权矢状位(图1a)和冠状位(图1b)图像以及 T2 加权矢状位图像(图1d)上呈液体信号。该肿块在 T1 加权图像上与骨骼肌信号相当至略低(图1c),位于趾长屈肌腱后方的跟骨内侧。
左踝超声显示在内踝后方存在一分叶状囊性病变(图2)。
背景
跗管是一条由纤维和骨性结构组成的通道,从踝关节延伸至中足,内侧肌腱和胫后神经血管束通过此处。跗管综合征 (TTS) 是胫后神经或其分支受压引起的神经病变,可由多种病理性病变所致 [1]。
病因可以是内源性或外源性:
临床观点
症状包括足底麻木、疼痛以及寒冷感,这些症状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2]。TTS 的表现可能与其他下肢疾病相似,其中最常见的鉴别诊断是足底筋膜炎,因为这些患者也会出现足底跟痛。除了足底筋膜炎(据信 TTS 常被误诊为该病),还需与多发性神经病、L5 和 S1 神经根综合征、Morton 跖痛症、深屈肌腱腔室综合征进行鉴别 [4]。
影像学观点
影像学,尤其是 MRI,有助于识别疑似 TTS 患者的致病因素,并有助于手术治疗决策。发现占位性病变非常重要,因为这类病例通常建议手术。
预后
跗管综合征的治疗初期以保守治疗为主,包括行为调整、物理治疗、制动及抗炎药物治疗。对于顽固病例或有占位效应的病例,可尝试进行屈肌支持带切开减压并去除致病因素,但手术结果因病因、症状持续时间以及患者年龄而异。症状持续时间越长且患者年龄越大,预后越差。
要点 / 教学要点
已经获得患者签署的书面知情同意书以用于发表。
腱鞘囊肿引起跗管综合征
结合提供的MRI图像可见,在左足内踝附近(胫后神经走行的跗管区域)呈现一不规则囊状或类囊状高信号影,周围组织结构局部受压。该囊性结构与屈肌支持带及周边软组织紧邻,信号特征提示可能为液体成分。周围可见轻微软组织水肿或炎症反应征象,但局部骨质未见明显异常改变。
根据患者的症状(内踝疼痛、足趾麻木、夜间抽筋)、临床体检(Tinel征阳性)、影像学发现(跗管区域囊性病变压迫胫后神经的可能性较大),结合无明显其他系统性疾病史,最可能诊断为:左足跗管综合征(可能由囊性病变如腱鞘囊肿等导致)。
如保守治疗无效或MRI确证明显占位(如囊肿、肿瘤)对神经长期压迫,则可考虑手术减压和(或)摘除囊肿。手术效果与患者年龄、症状持续时间、具体病因等因素相关。
康复训练应循序渐进地进行,遵循FITT-VP原则:
注意事项:若患者出现明显加重疼痛、足部肿胀或夜间更显著的不适,应及时就医或调整训练。
免责声明:本报告为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面对面就诊或专业医师的意见。若有任何疑问,请及时咨询临床医生。
腱鞘囊肿引起跗管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