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跗管综合征的腱鞘囊肿

临床病例 16.05.2024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42岁,男性
作者: Deepthi Sethumadhavan, Prabakaran M. S., Geetha Soliappan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42岁、无合并症的男性,主诉左踝内侧疼痛,夜间出现左腿抽筋,以及持续4周的左足第一至第三趾麻木。

临床检查显示其足内在肌力量正常,感觉正常。左侧跗管区Tinel征阳性并伴有压痛。

影像学表现

左踝 MRI 显示在跟骨内侧(箭头)存在一分叶状肿块,在脂肪抑制 T2 加权矢状位(图1a)和冠状位(图1b)图像以及 T2 加权矢状位图像(图1d)上呈液体信号。该肿块在 T1 加权图像上与骨骼肌信号相当至略低(图1c),位于趾长屈肌腱后方的跟骨内侧。

左踝超声显示在内踝后方存在一分叶状囊性病变(图2)。

病情讨论

背景

跗管是一条由纤维和骨性结构组成的通道,从踝关节延伸至中足,内侧肌腱和胫后神经血管束通过此处。跗管综合征 (TTS) 是胫后神经或其分支受压引起的神经病变,可由多种病理性病变所致 [1]。

病因可以是内源性或外源性:

  • 外源性原因 包括不合脚的鞋、创伤、解剖-生物力学异常(跗骨融合、后足外翻或内翻)、术后瘢痕、系统性疾病、下肢普遍性水肿、系统性炎性关节病、糖尿病以及术后瘢痕。
  • 内源性原因 包括肌腱病、腱鞘炎、神经周围纤维化、骨赘、肥大的支持带,以及占位或肿物效应病变(增大的或曲张的静脉、腱鞘囊肿、脂肪瘤、肿瘤以及神经瘤)。动脉供血不足可导致神经缺血 [3]。

临床观点

症状包括足底麻木、疼痛以及寒冷感,这些症状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2]。TTS 的表现可能与其他下肢疾病相似,其中最常见的鉴别诊断是足底筋膜炎,因为这些患者也会出现足底跟痛。除了足底筋膜炎(据信 TTS 常被误诊为该病),还需与多发性神经病、L5 和 S1 神经根综合征、Morton 跖痛症、深屈肌腱腔室综合征进行鉴别 [4]。

影像学观点

影像学,尤其是 MRI,有助于识别疑似 TTS 患者的致病因素,并有助于手术治疗决策。发现占位性病变非常重要,因为这类病例通常建议手术。

预后

跗管综合征的治疗初期以保守治疗为主,包括行为调整、物理治疗、制动及抗炎药物治疗。对于顽固病例或有占位效应的病例,可尝试进行屈肌支持带切开减压并去除致病因素,但手术结果因病因、症状持续时间以及患者年龄而异。症状持续时间越长且患者年龄越大,预后越差。

要点 / 教学要点

  • 在出现足部感觉异常时,应考虑跗管综合征。
  • 目前尚无最佳检测方法来诊断跗管综合征,需要结合病史、体检、影像学、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综合判断。

已经获得患者签署的书面知情同意书以用于发表。

鉴别诊断列表

跖筋膜炎
深层屈肌腔室综合征
腱鞘囊肿导致的跗管综合征
莫顿氏跖痛

最终诊断

腱鞘囊肿引起跗管综合征

图像分析

我没有看到要翻译的英文内容。请提供相应的英文文本,以便我能为您进行准确的中文翻译。

icon
矢状位STIR图像显示在跟骨内侧、位于屈趾长肌腱后方可见分叶状囊性病变。
icon
轴位STIR图像显示在跟骨内侧、“趾长屈肌”肌腱后方有一个分叶状囊性病变。
icon
该肿块在T1加权图像上相对于骨骼肌呈等信号至低信号。
icon
矢状位 T2 加权图像显示在跟骨内侧、趾长屈肌腱后方出现分叶状囊性病变。

抱歉,未检测到可翻译的英文内容。请提供需要翻译的文本。

icon
左踝超声检查显示内踝后方有分叶状囊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