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18岁的女性舞者反复出现右足背部疼痛和僵硬,无外伤史。临床检查发现距下关节活动度受限。
由于右足的普通X线片(无法查看)被判读为正常,患者接受了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以确定症状原因。
右足的MRI显示在距下关节中间关节面处存在距跟桥,并且骨髓信号强度连续,提示骨性距跟联合(图1、2、3)。短反转时间反转恢复(STIR)序列图像显示骨髓水肿,累及该距跟桥及距骨、跟骨和内踝相对的表面(图3)。
距跟联合与跟舟联合一起构成最常见的跗骨联合类型,这是一种两块或多块跗骨之间的异常融合,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 [1, 2]。
该疾病可能具有先天性起源,表现为原始间叶组织早期阶段未能完全分割,导致正常关节结构未能形成 [3]。
距跟联合可以是骨性、软骨性或纤维性的,通常累及距下关节的中关节面,位于跟骨撑持突处 [1]。许多作者报告称,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出现进行性的骨桥,这也是为什么可能同时存在多种组织学成分的原因 [4]。
最近的一项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距跟联合类型,其中一个距突骨(os sustentaculum)构成距骨与跟骨之间关节外桥的一部分 [5]。
距跟联合在儿童早期通常无症状;随着骨化程度的增加,跗骨疼痛和僵硬在青少年时期出现,并常与体力活动相关 [3]。当带有距突骨的距跟联合患者主诉距跟关节内侧区疼痛时,应怀疑存在距突骨的距跟联合 [5]。
影像学在诊断距跟联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X线片的征象包括:距骨鸟嘴征、距下关节后方变窄、距骨外侧突圆化以及在侧位片上可见的“C征”,即代表距骨穹顶与跟骨撑持突之间桥连的C形线 [2]。距跟联合在普通X线片上可能不易发现,因此其诊断和表征需要借助CT或MRI [4]。
CT具有多平面成像功能,可用于明确距跟联合的大小、部位和方向,并能够识别通过骨性桥连存在的距突骨 [4, 5]。然而,CT由于使用了电离辐射,不推荐在年轻患者中进行。
MRI采用T1加权、快速自旋回波质子密度加权以及快速自旋回波T2加权序列,可用于检测距跟联合并确定其类型:软骨性、纤维性或骨性,是否伴有距突骨。此外,借助液体敏感序列,能够轻松识别骨髓水肿,这可能与距跟联合相关 [4, 5]。
对于症状不严重影响生活的患者,可采取保守治疗,包括矫形支具、物理治疗和抗炎药物。如果所有保守治疗均失败,则可考虑手术治疗 [3]。
在本例中,患者接受了保守治疗,尽管她的舞蹈生涯因此过早结束。
距跟联合
根据患者的MRI扫描(多个序列,包括T1加权像、PD加权像及T2加权像)所示,可见以下主要特点:
结合患者症状(足背反复疼痛、僵硬、无明显急性外伤史)及影像学发现,可考虑以下诊断或鉴别诊断:
综合患者的年龄(18岁舞者)、足部反复疼痛与僵硬的症状、临床上距下关节活动度受限,以及MRI所见距跟骨间异常桥接、邻近细微骨髓水肿等特征,最可能的诊断为:
距下关节中间关节面处的距跟骨联合(Talocalcaneal coalition),并可能伴随“os sustentaculum”的异常骨桥。
若需进一步明确骨性与软骨性组织比例,可行CT扫描精确显示骨桥形态,但在年轻患者中往往先行MRI排查而避免或减少射线暴露。
面对距跟骨联合,处理方式需要结合症状严重程度与患者对功能需求的期望。
康复与运动处方建议:
免责声明:
本报告仅基于现有临床及影像学信息作出分析,旨在提供医学知识参考,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意见。如有任何疑虑,请及时咨询专科医师或寻求进一步医学检查。
距跟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