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来自巴基斯坦的41岁男性,左脚第二趾区域有一个持续生长2年的肿块。无药物过敏史。无不良嗜好。曾患丙型肝炎,接受过12个月的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否认其他重要的内科或外科病史。
普通平片显示左足第二趾趾间关节的透亮区及中度硬化。X线成像典型地显示所谓的“雪融”样表现。
超声图像显示左足主要为低回声病变,其中含有小而离散的高回声灶。
MRI显示左足第二趾皮下有软组织肿物,并可见第二趾趾间关节畸形,关节面不规则及骨破坏。该肿物在左足第二趾皮下呈多个离散的2~5毫米大小圆形高信号病灶聚集成团,这些病灶之间由低信号环相互分隔。在许多这些高信号病灶的中心可见低信号点。足内侧另见一个独立的病灶。
¨足菌肿是一种会导致严重衰弱的慢性肉芽肿性感染,可由真正的真菌(真菌足菌肿)或放线菌目细菌(放线菌足菌肿)引起。它会影响皮下组织,并可能扩散至更深层结构¨ [1]。
文献中也有提及在亚洲由 Madurella mycetomi 所致,以及在苏丹由 Streptomyces somaliensis 或 pelletieri 引起的病例。由 Actinomadura madurae 引发的放线菌足菌肿在温带地区极为罕见 [2]。
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较为流行。感染会无痛地深层侵袭,直到累及骨骼。
早期诊断有时较为困难。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显著的破坏和畸形。活检或微生物培养可提供诊断依据,但并非总能完成。
足菌肿的特征是在脓肿内出现称为¨grains¨的聚集体,周围被大量肉芽组织所包围。
¨超声显示在低回声肿块内有明显的高回声灶¨ [3]。
这可能解释了我们在 MRI 上观察到的小而成簇(2-5 mm)的圆形高信号病灶表现,这些病灶代表肉芽组织,并被呈低信号强度的纤维隔所包绕。中心呈低信号的小点是由真菌颗粒存在所造成的磁敏感效应导致的。¨这是一种独特的影像表现,被认为对足菌肿高度提示性,称为¨dot-in-circle¨征¨ [4]。
有些作者提出¨对足部足菌肿的骨累及方式、范围及严重程度进行分类。在此分类中,0 期表示存在软组织肿胀但无骨累及。I 期指邻近的完整骨受扩张性肉芽肿的外在压力影响。II 期由骨表面刺激引起,尚未出现真正的骨内侵犯。III 期则出现骨皮质侵蚀和中心空洞。如果病变沿单个足趾或跖骨纵向扩散,则为 IV 期;沿同一行横向扩散则为 V 期。若因感染失控出现多方向扩散,则归为 VI 期¨ [5]
我们的病例相当于 II 期。
当足部软组织受到足菌肿感染时,有时抗菌治疗即可治愈。但如果累及骨骼,则单纯非手术方式治愈的可能性很小,通常需要部分切除或截肢。
因此,尽早诊断该疾病及骨骼受累情况对治疗至关重要。
我们的患者接受了链霉素和氨苯砜治疗。8 个月后,患者无需使用镇痛药,且在临床、影像及实验室检测方面都有明显改善。目前他继续接受化疗,至少维持 18 个月。
马杜拉足伴圆圈内点征
根据提供的足部X线、超声及MRI影像资料,可观察到以下特点:
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足部第二趾长期缓慢生长的肿块)、地域(流行区)及影像学所见,主要考虑以下潜在诊断:
在综合患者的病程、影像学的特征性“dot-in-circle”表现、临床检查结果及其所在地区的流行病学特点后,最可能的诊断是:
足菌肿(Mycetoma),且根据病原学和区域特征,更可能是由放线菌所致的足放线菌肿(Actinomycetoma)。
如需进一步明确病原学种类,可继续完善微生物学培养、病理组织切片或分子检测,以最终确诊并指导特异性的治疗方案。
针对足菌肿的常规治疗包括长期的联合抗菌药/抗真菌药治疗,以减轻和控制感染,并酌情考虑外科手术干预:
本报告为参考性分析,不可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个体化指导及处方。患者如出现新症状或病情变化,请及时咨询专科医生或至医院就诊。
马杜拉足伴圆圈内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