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杜拉足

临床病例 02.05.2016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41岁,男性
作者: Elía-Martínez I, Ramírez-Fuentes C, Angulo-Sánchez M, Nogués-Meléndez P, Cifrián-Cavada C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来自巴基斯坦的41岁男性,左脚第二趾区域有一个持续生长2年的肿块。无药物过敏史。无不良嗜好。曾患丙型肝炎,接受过12个月的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否认其他重要的内科或外科病史。

影像学表现

普通平片显示左足第二趾趾间关节的透亮区及中度硬化。X线成像典型地显示所谓的“雪融”样表现。
超声图像显示左足主要为低回声病变,其中含有小而离散的高回声灶。
MRI显示左足第二趾皮下有软组织肿物,并可见第二趾趾间关节畸形,关节面不规则及骨破坏。该肿物在左足第二趾皮下呈多个离散的2~5毫米大小圆形高信号病灶聚集成团,这些病灶之间由低信号环相互分隔。在许多这些高信号病灶的中心可见低信号点。足内侧另见一个独立的病灶。

病情讨论

¨足菌肿是一种会导致严重衰弱的慢性肉芽肿性感染,可由真正的真菌(真菌足菌肿)或放线菌目细菌(放线菌足菌肿)引起。它会影响皮下组织,并可能扩散至更深层结构¨ [1]。
文献中也有提及在亚洲由 Madurella mycetomi 所致,以及在苏丹由 Streptomyces somaliensis 或 pelletieri 引起的病例。由 Actinomadura madurae 引发的放线菌足菌肿在温带地区极为罕见 [2]。
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较为流行。感染会无痛地深层侵袭,直到累及骨骼。
早期诊断有时较为困难。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显著的破坏和畸形。活检或微生物培养可提供诊断依据,但并非总能完成。
足菌肿的特征是在脓肿内出现称为¨grains¨的聚集体,周围被大量肉芽组织所包围。
¨超声显示在低回声肿块内有明显的高回声灶¨ [3]。
这可能解释了我们在 MRI 上观察到的小而成簇(2-5 mm)的圆形高信号病灶表现,这些病灶代表肉芽组织,并被呈低信号强度的纤维隔所包绕。中心呈低信号的小点是由真菌颗粒存在所造成的磁敏感效应导致的。¨这是一种独特的影像表现,被认为对足菌肿高度提示性,称为¨dot-in-circle¨征¨ [4]。
有些作者提出¨对足部足菌肿的骨累及方式、范围及严重程度进行分类。在此分类中,0 期表示存在软组织肿胀但无骨累及。I 期指邻近的完整骨受扩张性肉芽肿的外在压力影响。II 期由骨表面刺激引起,尚未出现真正的骨内侵犯。III 期则出现骨皮质侵蚀和中心空洞。如果病变沿单个足趾或跖骨纵向扩散,则为 IV 期;沿同一行横向扩散则为 V 期。若因感染失控出现多方向扩散,则归为 VI 期¨ [5]
我们的病例相当于 II 期。
当足部软组织受到足菌肿感染时,有时抗菌治疗即可治愈。但如果累及骨骼,则单纯非手术方式治愈的可能性很小,通常需要部分切除或截肢。
因此,尽早诊断该疾病及骨骼受累情况对治疗至关重要。
我们的患者接受了链霉素和氨苯砜治疗。8 个月后,患者无需使用镇痛药,且在临床、影像及实验室检测方面都有明显改善。目前他继续接受化疗,至少维持 18 个月。

鉴别诊断列表

马杜拉足伴点圈征
软组织肿瘤
结核性感染

最终诊断

马杜拉足伴圆圈内点征

图像分析

左足的前后位及斜位X线片

icon
左脚的前后位及斜位 X 线片

多普勒和 B 模式超声

icon
多普勒与B模式超声

轴向 T1 和 T1 + 钆

icon
轴位 T1 和 T1 + 钆增强

冠状位 STIR

icon
冠状面STIR序列

冠状位T2加权脂肪抑制

icon
冠状位 T2 脂肪抑制

矢状位DP脂肪抑制

icon
矢状位DP脂肪抑制

横断面 T1 脂肪抑制序列 + 钆对比剂

icon
横断面 T1脂肪抑制 + 钆对比剂

横断面 T1

icon
横断面 T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