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在踢足球时被推倒,感到右髋部急性疼痛;体格检查显示右大腿屈曲、内收并内旋。诊断为髋关节后脱位;在对髋关节脱位进行闭合复位后,患者出现L4-S1分布区域的神经功能缺损。
平片显示右股骨头向颅侧脱位(图1)。CT 显示髋关节向颅侧和后方移位,但未见骨折,髋臼骺软骨是否受损尚存疑(图2)。在全身麻醉下成功进行了闭合复位(图3)。一周后进行的 MRI 显示右髋关节外侧附近有液体积聚;与对侧神经相比,右坐骨神经在 T2 加权图像上显示增粗并呈高信号。对比增强 MRI 显示右坐骨神经部分被炎性组织所嵌压(图4a-d);STIR 图像显示右股骨头有一小块水肿区(图4e)。
髋关节脱位在儿童群体中相对少见,占所有髋关节脱位的5%,通常与跌倒、机动车事故、运动和娱乐活动有关,但在幼儿时期,即使是轻微的外力也可能导致脱位 [1–6]。在年幼儿童中,偶尔可观察到合并髋臼和/或股骨头骨折,这与韧带松弛有关,但也会导致脱位复发的倾向 [1, 5]。
与前髋关节脱位相比,后髋关节脱位更为常见 [2],通常由于髋关节处于屈曲和内收状态下沿股骨方向的直接暴力所致;后髋关节脱位的分型会考虑相关的骨折 [1]:
- Grade I:脱位但无骨折,或仅髋臼轻微受损
- Grade II:脱位并伴髋臼缘骨折,关节窝仍相互匹配
- Grade III:脱位并伴髋臼缘粉碎性骨折,导致关节不稳定
- Grade IV:脱位并伴髋臼缘及底部骨折
- Grade V:脱位并伴股骨头或股骨颈骨折
如果闭合复位后复位不完全或存在不稳定,则必须进行 CT 和/或 MRI 检查,以发现需要手术修复的相关病变(如髋臼壁骨折、关节内软骨碎片嵌插、盂唇损伤、股骨头韧带撕脱等)[2, 5, 7]。
后髋关节脱位的并发症包括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化性肌炎、生长障碍、大粗隆肥大、神经损伤、脱位复发以及创伤后关节炎;为预防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建议尽早进行复位 [1–5]。约有 20% 的儿童后髋关节脱位会出现坐骨神经损伤,可能与撕裂、牵拉或晚期异位钙化所致的嵌夹相关;此类损伤通常表现为神经传导阻滞(连续性损伤),由坐骨神经受到压迫/牵拉引起,预后较好 [3, 4, 6, 8]。在闭合复位髋关节脱位的过程中,也可能出现坐骨神经麻痹 [8]。坐骨神经的腓总神经分支比胫神经更易受损,主要原因在于其活动度有限,因为腓总神经在近端被固定于坐骨切迹附近,远端在膝部被固定于纤维管道内 [9]。利用 MRI 诊断外周神经的牵拉性损伤主要基于观察神经形态上的连续性,受损神经在 T2WI 上可见增厚并呈高信号 [10, 11];然而,检测极细微的轴内断裂超出了 MRI 的能力范围。
坐骨神经麻痹继发于髋关节后脱位
(1)X 线平片:右侧股骨头原有向后脱位的表现,闭合复位后可见关节对位基本恢复,但可疑后缘有小骨片影,提示髋臼后缘骨折或撕脱性骨折可能。
(2)CT 检查:右侧髋臼后缘可见骨性碎片(“*”号位置),骨折片位置与髋臼后方缘相关,形态不规则,与周围软组织分界清晰。股骨头与髋臼复位后基本对合,但关节间隙局部略显不规则。
(3)MRI 检查:在股骨头与髋臼后缘相邻处可见软骨、骨质或关节囊可能受累的信号异常。周围软组织(包括坐骨神经)在 T2WI 上可呈现增厚及高信号,提示神经受拉伸或挤压所致的神经水肿或炎症改变,尚无明显断裂征象。
基于患者外伤史、体格检查及影像学表现,主要考虑以下诊断:
(1)右侧髋关节后脱位合并后缘骨折:外伤机制与髋关节后方承受直接暴力或轴向压力相关,影像学上可见髋臼后缘骨折碎片。
(2)坐骨神经牵拉性或压迫性损伤:在髋关节脱位时易受挤压或牵拉,MRI 可见神经走行区水肿增厚信号。
(3)其他合并伤(如软骨损伤或小片状碎骨嵌顿):需警惕有无关节面的软骨损害或骨碎片嵌顿导致关节不稳定及后期关节病变。
结合患者 9 岁、外伤史(足球时被撞倒)、体格检查(股骨头后脱位体征及 L4-S1 感觉/运动缺损)、影像学所示(髋臼后缘骨折片及坐骨神经 T2 高信号表现),最可能的诊断为:
“右侧髋关节后脱位(伴髋臼后缘骨折)并坐骨神经(L4-S1)部分损伤”。
神经损伤更倾向于神经连贯性受损(神经传导阻滞或轴突暂时功能障碍,常称为神经牵拉性损伤或神经不全麻痹),预后一般较好。
(1)治疗策略:
• 继续保持稳定复位:对关节对位不良或关节面不稳定者,必要时行手术探查并固定骨折碎片,以防再次脱位及关节后期退变。
• 保护坐骨神经:可考虑给予消肿、营养神经和神经营养类药物治疗;密切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 预防股骨头坏死:由于儿童血供脆弱,应严密随访。若出现股骨头坏死或塌陷征象,需进一步治疗评估。
(2)康复/运动处方建议(FITT-VP 原则):
• 早期(1~4 周):
- 频率(Frequency):每周 3~4 次。
- 强度(Intensity):以不引起明显疼痛或疲劳为宜,主要进行被动和主动关节活动度训练,注意保护髋关节后方。
- 时间(Time):每次 15~20 分钟,逐步增加。
- 方式(Type):下肢轻度支撑练习、关节活动度训练及坐骨神经松动手法。
- 运动进阶(Volume/Progression):根据疼痛与疲劳改善情况逐渐延长训练时间并增加动作幅度。
• 中期(4~8 周):
- 强调关节稳定性和肌力训练,如低负重的抗阻练习(例如弹力带),并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坐骨神经的神经松动技术。
- 逐渐增加步行距离及时间,辅助拐杖或支具以减轻髋部负担。
• 后期(8 周至 3 个月以上):
- 进入系统化功能恢复训练,增加负重、步态训练及核心肌力训练。
- 在骨折愈合和关节功能基本良好后,可循序渐进地恢复跑跳与灵活性运动,但需严格评估,预防再次损伤。
免责声明:以上报告内容仅供临床参考,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诊断与治疗意见。如有任何疑问,建议及时与骨科专科医生进一步讨论与随访。
坐骨神经麻痹继发于髋关节后脱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