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臂静脉阻塞时的增强椎骨

临床病例 07.07.2016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72岁,男性
作者: Catalin V Ivan, Daniel T Barnes, Jan Brozik, Arif M Syed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我们报告了两例由于头臂静脉压迫和椎旁侧支循环形成所导致的异常局灶性骨强化。

影像学表现

第一例患者接受了主动脉瓣置换手术,术后并发纵隔炎并伴有复杂的积液。增强CT扫描显示在胸骨前壁和纵隔内存在大量侧支血管,并造成左头臂静脉中段受压,但在更远端通过侧支血管重新形成。在下颈椎和上胸椎椎体发现新的类似硬化的病灶,在非增强CT(图1c)上未见该病灶,提示其血管来源。

第二例患者因肺鳞状细胞癌接受了左上叶袖式肺叶切除术。增强CT显示左上肺区胸膜下存在楔形瘢痕组织,向胸骨后方延伸并压迫左头臂静脉。在上胸椎椎体的后部可见多个高密度灶,与周围大量增强的侧支血管相关,这些病灶再次被认为具有灌注性质。

病情讨论

上腔静脉(SVC)阻塞的主要原因是恶性肿瘤及其相关治疗、医源性因素(如静脉导管置入)以及纵隔纤维化等良性病因 [1]。纵隔炎是胸骨正中切口后罕见但重要的并发症,发生率不足 1%,并与高死亡率、高发病率和高治疗费用相关 [7]。如上所述,纵隔炎有时可导致纵隔纤维化及其相关并发症(如肺动脉高压或 SVC 阻塞)[8]。

在文献中,通过上腔静脉造影证实与 SVC 阻塞相关的主要侧支循环通路包括半奇静脉-奇静脉、胸外侧、内外胸廓和椎管丛通路 [1, 2]。椎管丛通路通过头臂静脉、椎静脉、肋间静脉、腰静脉和骶静脉与奇静脉及内乳静脉系统建立侧支循环(图 3)[1, 9]。在这种情况下,椎骨底静脉会在椎骨底静脉管(Hahn’s canal)内扩张,并在增强 CT 上表现为椎体后方的高密度区域。在平扫 CT 上,椎骨底静脉管的孔径可能增大,这是慢性静脉扩张的提示(图 1c)。

既往文献中曾在接受肺癌治疗的患者中报道椎骨静脉丛侧支循环以及椎骨底静脉增强的病例,但尚未见因纵隔炎导致的纵隔纤维化患者出现类似报道 [3-6]。

在识别这些椎体“病变”时,需将其视为骨内静脉增强而非转移性病灶,尤其是在已经确诊恶性肿瘤的患者中。其特征性表现包括椎旁静脉侧支循环的显著增宽,而在无增强的检查中则可进一步证实其血管性质。对此病变的早期识别有助于避免对患者进行过度检查,并减少潜在高风险的有创操作(如活检)。

鉴别诊断列表

局灶性椎体强化,继发于头臂静脉狭窄及椎旁侧支循环形成。
上腔静脉阻塞及继发性侧支循环形成
硬化性转移

最终诊断

由于头臂静脉狭窄及椎旁侧支循环形成而导致的局灶性椎体强化。

图像分析

病例 1 - 纵隔纤维化

icon
病例 1 - 纵隔纤维化
icon
案例1 - 纵隔纤维化
icon
病例1 - 纵隔纤维化

病例 2 - 左上肺叶切除术后

icon
病例2 – 左上肺叶切除术后
icon
病例2 - 左上肺叶切除术后
icon
病例2 - 左上肺叶切除术后

胸壁的静脉

icon
胸壁的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