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报告了两例由于头臂静脉压迫和椎旁侧支循环形成所导致的异常局灶性骨强化。
第一例患者接受了主动脉瓣置换手术,术后并发纵隔炎并伴有复杂的积液。增强CT扫描显示在胸骨前壁和纵隔内存在大量侧支血管,并造成左头臂静脉中段受压,但在更远端通过侧支血管重新形成。在下颈椎和上胸椎椎体发现新的类似硬化的病灶,在非增强CT(图1c)上未见该病灶,提示其血管来源。
第二例患者因肺鳞状细胞癌接受了左上叶袖式肺叶切除术。增强CT显示左上肺区胸膜下存在楔形瘢痕组织,向胸骨后方延伸并压迫左头臂静脉。在上胸椎椎体的后部可见多个高密度灶,与周围大量增强的侧支血管相关,这些病灶再次被认为具有灌注性质。
上腔静脉(SVC)阻塞的主要原因是恶性肿瘤及其相关治疗、医源性因素(如静脉导管置入)以及纵隔纤维化等良性病因 [1]。纵隔炎是胸骨正中切口后罕见但重要的并发症,发生率不足 1%,并与高死亡率、高发病率和高治疗费用相关 [7]。如上所述,纵隔炎有时可导致纵隔纤维化及其相关并发症(如肺动脉高压或 SVC 阻塞)[8]。
在文献中,通过上腔静脉造影证实与 SVC 阻塞相关的主要侧支循环通路包括半奇静脉-奇静脉、胸外侧、内外胸廓和椎管丛通路 [1, 2]。椎管丛通路通过头臂静脉、椎静脉、肋间静脉、腰静脉和骶静脉与奇静脉及内乳静脉系统建立侧支循环(图 3)[1, 9]。在这种情况下,椎骨底静脉会在椎骨底静脉管(Hahn’s canal)内扩张,并在增强 CT 上表现为椎体后方的高密度区域。在平扫 CT 上,椎骨底静脉管的孔径可能增大,这是慢性静脉扩张的提示(图 1c)。
既往文献中曾在接受肺癌治疗的患者中报道椎骨静脉丛侧支循环以及椎骨底静脉增强的病例,但尚未见因纵隔炎导致的纵隔纤维化患者出现类似报道 [3-6]。
在识别这些椎体“病变”时,需将其视为骨内静脉增强而非转移性病灶,尤其是在已经确诊恶性肿瘤的患者中。其特征性表现包括椎旁静脉侧支循环的显著增宽,而在无增强的检查中则可进一步证实其血管性质。对此病变的早期识别有助于避免对患者进行过度检查,并减少潜在高风险的有创操作(如活检)。
由于头臂静脉狭窄及椎旁侧支循环形成而导致的局灶性椎体强化。
根据提供的胸部增强 CT 图像可见:
结合临床背景(既往胸部手术/感染史,可能继发纵隔纤维化、压迫头臂静脉)及影像表现,应考虑以下诊断或鉴别诊断:
综合患者病史(既往术后并发纵隔感染/纤维化、胸部手术史)、现有影像所示的头臂静脉受压及椎体内基底静脉扩张等特点,最可能的诊断为:
“因纵隔纤维化导致头臂静脉受压及椎旁静脉丛侧支循环形成,椎体基底静脉明显扩张的良性血管性改变”
对于 72 岁患者,在保证安全和基础心肺功能的前提下,推荐循序渐进的运动方案:
免责声明:本报告基于现有有限信息进行分析,仅作为医疗参考,不应替代面对面诊疗或专业医生的个体化建议。如有任何疑问或病情变化,请及时就医。
由于头臂静脉狭窄及椎旁侧支循环形成而导致的局灶性椎体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