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腔静脉综合征中的骨假性转移

临床病例 03.11.2016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46岁,女性
作者: Rodrigues T; Gomes A; Gonçalves, A; Fonseca, J;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患者是一名46岁的女性,2013年被诊断为IV期直肠癌,接受了前位直肠切除术,随后进行了辅助化疗和放射治疗。至今她已接受了多次化疗。病情已转移至肺部,但尚未发现其他部位的转移。

影像学表现

增强胸部CT显示,无名静脉和上腔静脉起始段于与奇静脉汇合处上方(图1)发生阻塞,未见局部淋巴结肿大或任何外来包块。我们将这些发现解释为因多次化疗导管置入导致的纤维化相关阻塞。
毫不意外地,我们还观察到由上述静脉阻塞引起的大量侧支循环,包括常见和相对少见的途径:奇-半奇静脉系统、胸廓内-腹壁下血管、椎静脉丛以及心膈静脉(汇入下腔静脉)。
最有趣的发现是第一胸椎椎体基底孔处出现了三角形的摄取影,而在同一水平的平扫图像中并未见明显的衰减改变(图2和3)。

病情讨论

上腔静脉综合征(SVCS)是一种临床综合征,由上腔静脉或双侧无名静脉处的阻塞导致来自头部、上肢以及胸上部的静脉回流受阻所致。
其临床表现取决于阻塞形成的速度,亦即急性闭塞通常会引起更严重的症状,而缓慢发展的阻塞在初始表现时通常较为轻微 [1]。
经典症状包括头部、颈部和上肢肿胀。由于喉头和咽部水肿,呼吸困难也可能成为常见主诉 [2]。
在缓慢发展的阻塞中,由于有足够的时间形成静脉侧支,这些侧支可将血流从受阻的上腔静脉分流出去。多条静脉系统参与这一过程。按重要性排序,奇静脉-半奇静脉系统、胸廓内静脉至腹壁下静脉、胸外侧静脉至腹壁浅静脉以及椎旁静脉丛是常见的分流途径 [3, 4]。
在少数情况下,侧支可引流至肺循环,形成右向左分流,这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为会增加卒中的风险并导致高心排量状态 [5]。在这些情况下可出现发绀。
目前,绝大多数SVCS病例与恶性肿瘤有关,特别是由于纵隔侵犯的上肺部肿瘤直接压迫所致 [6]。与SVCS相关的其他恶性肿瘤还包括前纵隔肿瘤、纵隔转移(尤其见于乳腺癌)、伴有纵隔受累的淋巴瘤,以及极少数情况下源自上腔静脉的原发性肿瘤 [7]。
过去,感染性疾病曾是SVCS的重要病因,包括组织胞浆菌病和结核病所致的纵隔炎症与纤维化,以及梅毒性主动脉瘤所导致的血管损伤 [7]。苏格兰解剖学家William Hunter于1757年首次描述了上腔静脉综合征,当时他报告了一例升主动脉梅毒性动脉瘤压迫邻近的上腔静脉 [8]。
随着抗生素的出现,这种病因学范式发生了改变,目前其余的良性病因更常见于医疗操作所致,例如中心静脉导管或心脏起搏器的植入,这些操作会导致上腔静脉血栓形成及纤维化 [7]。

鉴别诊断列表

假性骨转移(椎丛血管充血)
骨转移
骨原发肿瘤

最终诊断

伪骨转移(椎静脉丛血管充血)

图像分析

无名静脉阻塞

icon
无名静脉阻塞

三角形状的椎体摄取

icon
三角形椎体摄取

三角形椎体摄取 - 矢状重建

icon
三角形状椎体摄取 - 矢状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