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厚性骨膜病 - 一例罕见的放射学病例

临床病例 20.02.2017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60岁,男性
作者: Dr. Akanksha Jain1, Dr. Shital K Turakhia2, Dr. Pratik Tak3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自青春期以来,患者一直出现杵状指、多个关节肿胀及面部皮肤增厚。患者还主诉多汗及手掌和足底发热、灼痛感。甲状腺功能检测、生长激素测定、梅毒检测及皮肤AFB涂片检查均无异常。

影像学表现

在双前臂和双腿可见对称的、明显的、毛糙样骨膜下骨形成。桡骨和尺骨远端以及胫骨和腓骨近端出现增宽,同时桡腕关节和股胫关节间隙变窄。近端和远端指(趾)间关节间隙变窄。可见关节周围骨质减少及远端指(趾)骨吸收,同时伴有手指和脚趾远端软组织肿胀。双手所有手指的远端指骨基底部增宽。双手和双足的籽骨可见增大与重塑。
影像显示跟骨塌陷并伴有跟腱钙化。在髂骨下外侧可见对称且毛糙的骨膜反应。
双侧股骨干骺端增宽,伴有皮质增厚和骨干增宽。
顶枕部颅骨可见轻度骨质增生。蝶鞍形态正常。

病情讨论

PDP 是一种罕见的肥大性骨关节病,原因不明,因此被称为特发性或原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PHO)。PDP 占肥大性关节病病例的 3–5%,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7:1)。
在多达三分之一的患者中,PDP 以常染色体显性方式遗传。一些病例报告提示它可能为 X 染色体连锁遗传疾病。[1]
前列腺素转运蛋白(SLCO2A1)的缺陷已被确定为 PHO 的主要原因。
Touraine 等人描述了 PDP 的三种类型,即经典或完全型,具有皮肤和骨骼改变;不完全型,具有骨骼改变但无皮肤表现;以及轻型,仅有皮肤改变但无骨骼表现。[2]
面部受累表现为面部皮肤和头皮增厚,前额和面颊形成明显皱褶。有时头皮呈波状外观并出现明显的沟状改变,称为垂直性头皮皱褶(cutis verticis gyrata)。这种改变也可见于多种其他疾病,包括神经纤维瘤病、糖尿病(DM)、黏液性水肿、肢端肥大症等,以及包括特纳综合征、结节性硬化症等在内的综合征中,因此并非 PDP 的特异性表现。[3]
骨骼表现包括前臂和小腿等长骨处对称的、多见于骨膜下的粗糙骨质增生。干骺端受累将其与继发性形式区分开来,后者通常不累及骺端。[4] 骨端增宽,尤以腕关节和膝关节处明显。一个突出的特征是指远端增大,伴随末节指骨的吸收以及韧带和骨间膜的钙化。后期可出现皮质增厚以及髓腔变窄。较少见的情况是窦腔扩大。骨显像可显示干骺端皮质摄取示踪剂增高。[5, 6] 颅盖骨和颅底骨的骨质增生常见。[4]
PDP 影响的关节可见关节积液导致肿胀,并有慢性非化脓性炎症的证据。关节间隙变窄,但关节面相对保存。晚期可出现畸形,尤其是指部。[5]
脊柱表现并不常见,但已有报道。
PDP 的变异形式包括 Rosenfeld-Kloepfer 综合征、Currarino 特发性骨关节病,以及仅在下肢具有 PDP 放射学特征的局限型。[6]
治疗主要包括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或秋水仙碱来减轻关节痛,以及使用维甲酸类药物改善皮肤改变。手术治疗仅限于出于整形美容目的的手术。[5, 6, 7]

鉴别诊断列表

肥厚性骨膜病
继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
甲状腺肢端病
肢端肥大症
范布谢姆病
梅毒性骨膜炎

最终诊断

肥厚性骨关节病

图像分析

双膝关节前后位X线片

icon
双膝关节正位X线片

前臂正位X线片

icon
前臂前后位X线片

双手前后位X线片

icon
双手的前后位X线片

踝关节侧位X线片

icon
踝关节侧位X线片

骨盆及双髋关节的X线片

icon
骨盆及双髋关节的放射学检查

头颅侧位 X 光片

icon
颅骨侧位 X 线片

足部正位X线片

icon
足部前后位X线片

膝关节超声检查

icon
膝关节超声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