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出现了中足内侧疼痛,原因是两天前受到钝性创伤。他没有功能性障碍,也无相关病史。
磁共振成像显示与近期创伤相符的软组织水肿(图1),并出现由背侧和跖侧部分组成的完整双区块内侧楔骨。在跖侧段可见皮质下退变性改变并伴有骨质水肿(图2)。
双块状内侧楔骨(BMC)是Lisfranc关节罕见的先天性变异。在人体中,该发现的发生率在尸检研究中为0.3%至2.4% [2, 3]。
内侧楔骨的双分裂是一种分割异常,是由于存在两个未融合的原发性骨化中心(背侧和跖侧部分),并由纤维软骨/软骨性结合处分隔而成。通常,内侧楔骨由一个骨化中心形成。内侧楔骨的骨化始于2岁,在此情况下形成两个骨片 [2, 3]。
双块状内侧楔骨可被归为以下三种已描述的形态学类别之一:
A. 完全性双分裂,其中内侧楔骨分为背侧和跖侧两个上部结构(图1)。
B. 不完全性双分裂,其中两个骨片部分融合,在内侧和外侧表面可见裂隙,以区分背侧和跖侧部分(图4)。
C. 仅分裂远端关节面。
男性略多见,约60%的病例可见双侧性 [4]。
由于骨性结构的重叠,普通X线片的诊断可能具有挑战性,侧位片被证明是最佳视角,此外也建议使用30°侧斜位来辅助诊断 [2, 4, 5]。BMC骨块与第一跖骨之间的关节间隙会形成“E”形裂隙,因此在矢状面/侧位片中可见“E征” [2-4, 6],(图3)。使用CT或MRI等先进的影像技术在精准显示该发现方面有重要作用,分别可采用多平面重建(结合3D虚拟成像)和显示骨髓水肿的可能性 [2-5]。
BMC在多数情况下并无症状,如果出现症状,可能由于高强度运动或直接撞击导致纤维软骨结合处发生炎症/破裂,从而引起足中部慢性疼痛 [2-5]。
其主要鉴别诊断是内侧楔骨骨折,该骨折边缘不规则,通常会将楔骨垂直分裂为前段和后段。单独的内侧楔骨骨折十分罕见,仅在直接创伤后出现 [2-6]。
当BMC出现症状时,治疗方法从矫形器、制动、皮质类固醇注射到包括融合和切除骨片在内的手术干预等不等 [2-5]。
双块状内侧楔骨
根据患者的MRI检查(结合所示矢状面和横断面),可见以下主要特点:
基于本例影像学表现与既往研究报道,先天性双分型内侧楔骨更符合现有影像特征,尤其是骨块轮廓规则及可见“E sign”。
综合患者的年龄、症状(轻微疼痛,功能受限不显著)、外伤史(钝挫伤)、影像学所见及无显著骨折移位等因素,最可能的诊断为:先天性双分型内侧楔骨(Bipartite Medial Cuneiform,BMC)。
尽管患者有外伤史,由于影像并未提示典型的内侧楔骨骨折征象,且双分型内侧楔骨可因外伤或高强度负荷而出现轻度症状,因此更倾向于外伤后诱发的先天性BMC症状。
根据患者目前症状较轻、功能未明显受限的情况,建议采取以下处理与康复策略:
特别注意:因患者年龄较大,应同时关注骨质情况(是否存在骨质疏松等),在力量训练与负重运动时务必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应力集中。
免责声明:本报告仅基于现有检查和信息作出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意见,如有疑问或症状加重,请及时就医或进一步检查。
双块状内侧楔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