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期骨病变的不寻常病因

临床病例 28.04.2017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14岁,女性
作者: Costa, R1; Oliveira, C1; Dionísio, A1; Coelho, P2; Caseiro-Alves F1.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14岁的女性患者因右膝反复疼痛和肿胀的病史被送至我们机构。

影像学表现

右股骨的常规X线片显示股骨远端干骺端存在溶骨性病变,具有侵袭性特征,如渗透性表现及层状骨膜反应(图1)。

为了评估病灶在骨髓和软组织中的范围,进行了MRI检查。结果显示,在股骨远端干骺端存在多个在T1加权像上信号减低、T2加权像上信号增高的区域,伴有骺线延伸及骺线瘢痕中断。还可见皮质环形增厚、层状骨膜反应及肿瘤周围水肿,但无软组织肿块证据(图2和3)。对比增强序列显示病灶内部有多个强化区域(图4)。

外科活检诊断为大B细胞淋巴瘤。

进行了骨显像检查以排除多灶性骨病变。颈部、胸部、腹部和盆腔的CT检查排除了其他可能的原发病灶和淋巴结病变。

病情讨论

原发性骨淋巴瘤(PBL)最初被定义为发生在骨骼部位的淋巴瘤,在诊断后至少6个月内未发现其他部位的疾病证据 [1]。

PBL是一种罕见疾病,占所有原发性骨肿瘤的比例不到5% [2]。

PBL可发生于各个年龄阶段,在第6至第7个年龄段患者中发病率最高。在儿童群体中相对罕见,尤其是10岁以下患者 [2]。在男性儿童中更常见(比例为6:1)[3]。股骨干骺端是最常见的受累部位 [2]。其他受累部位包括骨盆、肱骨、颅骨、胫骨和椎骨等 [4]。

临床上,PBL表现为缓慢而间歇的骨痛,可持续数月 [5]。其他症状包括局部肿胀和可触及肿块。

放射学表现并不特异,可从近乎正常的骨外观到广泛多样的征象。最常见的表现是溶骨性破坏(超过70%),呈弥漫性或虫蚀状,有时可见边界清晰的局部溶骨区。其他表现包括骨膜反应(60%可见)、层状或分层或中断的骨膜反应、皮质破坏、病理性骨折、死骨以及软组织肿块 [2]。在淋巴瘤(尤其是霍奇金病)中也可见混合性溶骨/硬化表现 [4]。

MRI对于评估骨髓和软组织受累范围以及治疗后随访非常有用。有时,若症状明显但X线显示“近乎正常”时,MRI作为更敏感的成像手段对于进一步评估至关重要 [4]。因此,在MRI上可以看到骨髓被肿瘤替代的区域(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强度区域),在对比剂增强后会强化。PBL在T2加权图像上可呈现较大的信号多样性,但通常较高信号。T2低信号区域似乎与病变内部的纤维组织有关 [6]。软组织受累也很常见。

总之,虽然这在骨病变中并不常见,在儿童人群中更为罕见,但当出现单发、弥漫性、干骺端病变时,特别是伴有软组织肿块和骨髓改变却仅有轻微皮质破坏的情况时,应将其纳入鉴别诊断。与其他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相比,其治疗方式及更佳的预后凸显了准确和及早诊断的必要性。

鉴别诊断列表

原发性骨淋巴瘤 -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尤因肉瘤
骨肉瘤
骨髓炎
骨转移

最终诊断

原发性骨淋巴瘤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图像分析

右股骨前后位和侧位X线片

icon
右股骨的前后位和侧位 X 光片

磁共振成像。轴位 (a) 和冠状位 (b) T1 加权图像。

icon
磁共振成像。轴向 (a) 和冠状 (b) T1 加权图像。

磁共振成像。矢状位 T2 加权;FS T2 加权(轴位;矢状位)

icon
磁共振成像。矢状位T2加权;脂肪抑制T2加权(轴位;矢状位)

磁共振成像。冠状位脂肪抑制T1加权像

icon
磁共振成像。冠状位脂肪抑制T1加权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