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57岁女性患者,既往有长期血清阴性、ANF阳性类风湿关节炎病史,现因肩部疼痛就诊于骨科。
右肩的普通放射学检查显示肩锁关节退变性改变,并可见肱骨头硬化性边界的侵蚀(图1)。常规关节造影显示关节囊描绘不规则,关节内多处充盈缺损,以及部分关节面岗下肌腱撕裂(图2)。随后进行的MR关节造影证实解剖颈处的侵蚀、部分关节面岗下肌腱撕裂,以及在两种脉冲序列上均呈中等信号的关节内病灶,与“米粒体”的表现一致(图3)。在此之前对双手及双足所做的普通放射学检查显示长期类风湿关节炎的后遗改变(图4)。
术语“rice body”最初于1895年被提出,因为其外观类似于抛光的米粒 [1]。Rice bodies 被视为滑膜炎症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最常见于类风湿关节炎(RA)[2]。其他导致 rice body 形成的原因包括结核性关节炎、感染性关节炎和脊柱关节病 [3, 4]。
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大多数作者认为,rice bodies 来自于增生滑膜内的微梗死,导致滑膜游离碎片脱落并进入关节腔。组织学上,rice bodies 由嗜酸性无定形核心及周围的纤维蛋白和胶原构成 [3, 4]。它们似乎与疾病活动度、严重程度或病程无关 [1, 2, 5, 6]。
普通放射学(CR)通常无特异性表现,对于诊断帮助不大。尽管在 RA 患者中,CR 可能因为长期潜在关节疾病而显示边缘侵蚀,但直接显示 rice bodies 则不可能。常规关节造影可能显示多个关节内充盈缺损。超声可见多个强回声的关节内游离体,同时伴有关节炎的表现,包括高血管化的滑膜炎、滑囊炎和骨侵蚀 [4]。首选的成像方式是 MRI 或 MR 关节造影。在 MRI 上,rice bodies 表现为多个在 T1 加权像(WI)上与骨骼肌等信号或低信号、在 T2-WI 上为低信号的关节内病灶 [2-5]。
影像学的鉴别诊断包括滑膜软骨瘤病、色素沉着性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VNS)和树状脂肪瘤(lipoma arborescens)。滑膜软骨瘤病可为原发性或继发于潜在关节疾病。关节内游离体的信号强度根据疾病阶段而有所不同。游离体在早期可能含有透明软骨,之后可能出现钙化或骨化。PVNS 的特点是在各种脉冲序列上均表现为低信号的滑膜结构,并在梯度回波成像上出现“开花”伪影,原因是含有含铁血黄素。在关节囊紧致的情况下,往往还伴有骨侵蚀。树状脂肪瘤则由滑膜下脂肪组织增生构成,在 T1- 和 T2-WI 上与脂肪等信号一致 [7]。
切除 rice bodies 可能与受累关节临床症状的改善相关 [1, 2]。有作者建议采用关节穿刺或关节镜冲洗、或手术滑膜切除作为潜在的治疗选择 [1, 3, 4]。
总之,rice bodies 在长期关节病患者中是一种相对少见的影像学发现。对影像学表现的细致分析,对潜在关节疾病(如 RA)的了解,以及与既往影像学的对比,可帮助作出正确诊断。
类风湿关节炎中的米粒体形成
1. 从肩关节X线片可见 Glenohumeral 关节腔内多发类圆形致密影或密度不均的阴影,部分病变边缘较清晰,呈散在分布。
2. MRI 显示关节腔内及滑膜囊内存在多个信号与肌肉等或略低信号相似的小体,在 T1加权序列中呈低至等信号,在 T2加权序列及脂肪抑制序列中多表现为低信号。部分可见 surrounding 滑膜增厚及明显强化。
3. 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局部可见炎性改变征象,包括滑膜肥厚、肩峰下滑囊区积液及滑膜强化。
4. 在患者既往手及足部关节平片中,可见与类风湿关节炎相符合的关节边缘侵蚀及关节间隙变窄等慢性病变表现。
基于患者有长期 RA 病史,肩关节滑膜内多发米粒样或“稻粒样”小体常见于慢性滑膜炎过程中,影像特征为关节内多发低信号小体(特别是在 T2序列上低信号),与文献中对 Rice Bodies 的描述相符。
可表现为关节内多发软骨样或钙化小体,然而本例多发小体在 MRI 上以低信号为主,且并未见明显钙化或骨化信号,结合临床背景较少考虑。
多呈关节内或滑膜组织弥漫性或局灶性病变,并在 MRI 上表现出含铁血黄素沉积造成的低信号及“blooming”伪影。本例多发游离小体更符合 Rice Bodies,而非PVNS 典型表现。
亦可出现类似 Rice Bodies 的改变,但患者主要病史为类风湿关节炎,全身及局部缺乏典型结核感染征象(如明显夜间盗汗、全身消耗、关节破坏特征等),故暂不作为首位考虑。
结合患者既往长期类风湿病史、肩痛症状以及影像学所示多发低信号(T2-WI)独立小体,最可能的诊断为:
“类风湿关节炎伴发 Rice Bodies 形成”。
若仍有诊断疑虑,可进一步行关节镜检查或取滑膜及游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以明确 Rice Bodies 的本质特征。
1. 保守与药物治疗:
2. 关节镜下清除或手术治疗:
3. 康复与运动处方:
本报告为针对影像资料及相关病史的综合性参考分析,不能替代临床医生的线下面诊与专业判断。任何治疗或康复决策,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并在专业医疗团队指导下进行。
类风湿关节炎中的米粒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