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5岁4个月大的男孩因左腿疼痛到我院就诊,诊断为胫骨远端的桶状骨折。治疗过程中发现他双足平足,并在双侧距骨内侧出现轻微的骨性隆起。足底部既无疼痛也无不适。
发现扁平足和跟骨外翻畸形(图1)。平片X线显示距骨畸形以及距骨内侧缘的骨质突起,并在两侧距骨可见轻微点状改变,呈镜像病变(图2,3)。他的妹妹踝关节正位X线同样显示在两侧距骨内侧形成几乎相同的骨突起(图4)。其他亲属,包括父母,并无特殊异常。MRI于T1加权像及T2加权像显示在距骨颈和距骨头内侧起源的等信号肿块,表面覆盖软骨(图5),未见可疑恶性肿瘤的异常信号。变形的距骨头与舟骨之间可显示距舟关节,未见距舟关节脱位(图6)。
背景
DEH 最早由 B. J. Mouchet A 于 1926 年首次报道。1950 年,Trevor D. 使用 “Tarso-epiphyseal aclasis(跗骨-骨骺增生)” 一词报道了 DEH。1956 年,Fairbank 首次使用了 “dysplastic epiphyseal hemimelica(发育不良性骨骺半肢畸形)” [1]。DEH 是一种罕见的骨骺骨软骨发育性疾病。通常,骨软骨性肿块从身体的一侧、且多在内侧生长。它最常见于膝部和踝部;上肢受累的情况较为罕见。其病因和遗传尚不明确。有报道发病率为百万分之一。男女患者的比例约为 3:1。DEH 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局限型、经典型和广泛型。在本病例中,应用于局限型更为合适,但可能用 “双侧局限型” 更为准确。“hemimelica” 这个词来源于两个希腊词:“hemi” 意为 “一半”、 “melos” 意为 “肢体”。该名称并不排除其在双侧病变中的应用。
临床视角
我们在既往仅能找到 5 例病例报告,其中包括 1 例双侧距骨病变 [2, 3, 4, 5]。这些部位、是否存在镜像性病灶、X 线、MRI 和病理学发现以及伴随疾病情况列于表 1 中。由于肿瘤所在位置不同,症状也各有差异。有时临床表现为踝关节、膝关节等处畸形或僵硬;有时则会出现疼痛。本例中,唯一的症状是足背隆起和扁平足畸形,没有疼痛或僵硬。
影像学视角
在放射学特征方面,通常可见从骨骺发出的含有点状骨化的不规则肿块。在婴幼儿期,可能仅表现为骨骺的增宽;而在青少年或成人期,则可见一个不规则的骨性肿块,内含多中心放射密度。随着病程进展,该肿块会逐渐与正常骨组织黏连。在本病例中,放射学表现更接近于较年长者的典型表现,而非较年轻者。MRI 显示等信号的骨性肿块,其表面覆盖软骨。
预后
DEH 的治疗因其发生部位、严重程度、症状、功能障碍、畸形等不同而异。如果症状、畸形或功能障碍较轻,可选择保守治疗(如本例的扁平足,使用足弓支撑)。若因畸形或邻近关节功能障碍而持续疼痛,则可考虑手术治疗。
双侧性半肢骺发育不良
根据提供的双侧踝部X线以及MRI图像,可见在双侧距骨(尤其是内侧)出现不规则的骨性突起或“肿块”样改变。该突起与正常骨质影像连续,病变内可见多中心性钙化或骨质密度增高影,MRI示骨性突起被软骨样信号覆盖,与正常距骨呈连续性连接。整体形态类似软骨外生骨疣,且双侧病变位置相对对称。患者足部外形表现为平足,并在踝内侧可触及轻微凸起,但未见明显软组织肿胀或局部软组织病变。左侧胫骨远端可见轻度楔形压缩或皱褶样表现(杵状骨折样改变),符合桡形骨折(torus fracture)特征。
综上所述,最主要的潜在诊断集中在由于骺软骨异常增生所致的病变,其中DEH(发育性骨骺半肢畸形)更为符合本例的综合表现。
结合患儿年龄、临床症状(左胫骨远端骨折、双足平足及踝内侧轻度凸起但无明显疼痛或关节功能障碍)、影像学(双侧距骨内侧骨性突起,软骨样包被)的表现,以及文献中对本病的描述,最可能的诊断为:
发育性骨骺半肢畸形(Dysplasia Epiphysealis Hemimelica, DEH)
如若有进一步鉴别诊断或评估的需要,可追加病理学活检或定期随访影像学观察,以评估病变发展情况。
在保守阶段,可采用循序渐进、个体化制定康复运动的原则(FITT-VP原则):
此外,家长和患儿需警惕下肢长骨的新发伤情(如扭伤、骨折),定期复诊以确保骨的发育与病变控制。
以上内容仅为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意见。如有任何疑问或病情变化,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疗机构或专科医生。
双侧性半肢骺发育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