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的棕色肿瘤:一个不寻常的病例

临床病例 07.03.2018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23岁,男性
作者: Dr. F. Ahmed, Dr. K. Rana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23岁男性患者因腹痛、恶心、呕吐、直肠出血和体重下降而就诊。进行了一系列检查,包括乙状结肠镜检查及活检、CT及小肠MRI,结果均显示活动性结肠炎。CT检查意外发现双侧髂骨的多发性溶骨性病灶。

影像学表现

CT 检查显示乙状结肠和降结肠存在壁增厚,这是溃疡性结肠炎 (UC) [5] 的典型影像学表现。还发现双侧骶髂关节炎,并在双侧髂骨中意外发现了具有液体密度的离散性溶骨性病灶。

MRI 肠道检查显示了相似的发现,并证实了这些骨质溶骨病灶的囊性特征。

从放射学角度来看,棕色瘤是离散的低密度囊性病灶 [5],在 CT 上可见不规则轮廓,在 MRI [1] 上呈现液体信号。它们常发生于骨盆、肋骨和锁骨 [1]。

棕色瘤可能与巨细胞瘤 (GCT)、巨细胞肉芽肿 (GCG) 以及转移性癌 [1] 混淆,但掌握某些关键影像学特征有助于鉴别。影像学上,GCT 病灶通常位于骨骺并呈偏心分布,伴假小梁结构;GCG 病灶呈小梁状并具清晰边缘;而转移性病灶常表现为周围侵袭 [1]。

病情讨论

褐色肿瘤(Brown tumours)是非肿瘤性病变,可作为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肌肉骨骼表现。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中比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更常见 [4]。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特点是自发性异常分泌甲状旁腺激素(PTH),临床诊断依据是高钙血症并伴有PTH水平升高 [2]。胃肠道表现主要包括模糊的腹部不适以及胃和胰腺的疾病 [3],并不涉及肠道。

本例患者表现出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症状,经乙状结肠镜检查证实。然而,在放射学检查时并未考虑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临床诊断。建议患者进行腹部CT扫描,以明确整个大肠受累的范围。

本病例具有独特性,因为在溃疡性结肠炎得到确诊后,又进一步证实了患者存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并且在该患者中观察到了褐色肿瘤。

为了进一步调查,检查了患者的血清钙和PTH水平。结果显示存在高钙血症和PTH水平升高,提示在溃疡性结肠炎背景下的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并无任何骨骼方面的不适。在超过90%的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中,高钙血症是无症状的 [3]。

我们在文献检索中并未发现有文章描述褐色肿瘤与溃疡性结肠炎共存的情况。虽然的确有关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和溃疡性结肠炎共存的报道,但大多数病例表现为甲状旁腺腺瘤 [6-9],并未见有褐色肿瘤。

最早在1961年,Grek & Senior [8] 报道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出现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情况。有观点认为,由于长期的溃疡性结肠炎会导致钙水平下降,可能长期使用类固醇药物会引起PTH分泌增加,从而导致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或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腺瘤形成)。然而,具体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溃疡性结肠炎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可在同一个体中共存,且相关报道日趋增多 [6-9]。因此,在成像检查中应仔细观察是否存在任何额外发现。本例在显示UC病变的同时,还在髂骨中发现溶骨性病变,先前对UC与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共存的认识使我们进一步进行调查。及早发现并治疗有助于防止一系列甲状旁腺危象的发生。

鉴别诊断列表

在溃疡性结肠炎背景下,因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而继发的棕色肿瘤
巨细胞瘤
巨细胞肉芽肿
转移性癌

最终诊断

在溃疡性结肠炎背景下因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继发的棕色肿瘤

图像分析

腹部和骨盆增强CT(轴向)

icon
腹部和骨盆增强CT(轴位)

腹部磁共振(钆增强后 T1 和 T2 轴位)

icon
腹部MRI(注射钆对比剂后T1和T2轴位)
icon
腹部MRI(注射钆后T1和T2轴位)

骨盆增强CT(轴向及矢状面)

icon
增强骨盆CT(轴向及矢状面)
icon
骨盆增强CT(轴向及矢状面)

腹部MRI T2(轴位和冠状位)

icon
腹部T2加权磁共振成像(轴位和冠状位)
icon
腹部 MRI T2(轴位及冠状位)
icon
MRI腹部T2(轴位 & 冠状)

腹部MRI(钆增强后T1轴位)

icon
腹部MRI(钆剂增强后T1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