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两个月大的婴儿病例,以前曾经对左前臂的脓肿进行过引流,因尽管培养结果为阴性但持续发热,怀疑存在多灶性骨髓炎,因此被转诊至我们机构进行两期骨扫描。
进行了两期全身骨扫描,结果显示多处血管活性增高和成骨活性增高(图1)。然而,由于平面成像的局限性,进行了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CT)以准确定位异常摄取灶。SPECT/CT显示,这些异常摄取灶位于邻近骨骼的软组织内(图2和图3)。仅CT图像提示这些灶可能是软组织钙化,随后在X线检查中得到了证实(图4)。这些异常软组织钙化的部位与先前因静脉置管、切开引流等外伤相关的部位相对应(图5)。
背景
异位骨化(HO)定义为在本不应出现骨骼的软组织中出现骨质。[1] 大多数病例是后天获得性的,通常发生在外伤之后,但在少数情况下也可先天存在。[2] 其被认为是软组织中原始间充质细胞转化为成骨细胞的结果。[3]
临床观点
由于症状缺乏特异性(包括疼痛、局部热感、肿胀和发热等),尤其在疾病早期,临床诊断可能较为困难。[4] 因此,在临床上很难将其与骨髓炎等症状相似的疾病区分。[5-8] 这时影像学(解剖及功能成像)就显得尤为重要,能够区分两种疾病,正如我们病例中所示。更常见的后天获得性HO几乎可发生于任何形式的肌肉骨骼创伤。[1] 在我们的病例中,患儿曾因为多次输液针穿刺及左前臂切开引流(Fig. 5)而导致多处肌肉骨骼创伤。
影像学观点
多期骨扫描可用于辅助诊断HO及骨髓炎等其他疾病。[1] 然而,平面成像存在解剖和空间信息不足的局限性,因此出现了SPECT/CT,它具有更丰富的解剖和空间数据,可改善定位。[9] 在我们的病例中,SPECT/CT清楚显示了异常明显位于骨外,不符合骨髓炎的特点。X线所示且得到证实的软组织钙化符合多处异位骨化的表现。尽管该患儿仅2个月大,但文献显示骨扫描在损伤后2.5周即可出现阳性结果,早于X线1-4周。[10]
结局
我们的发现能够阻止在本病例中继续使用静脉注射抗生素,因为已知80%的HO患者病程呈良性。[4] 该患儿在影像检查后一周左右因发热已消退而出院,同时制定了进一步管理HO的预案。
要点提示
儿科医生需意识到,HO可能作为多次输液针穿刺的并发症出现,应在怀疑骨髓炎时将其纳入可能诊断。适当的影像学检查可区分二者,避免在静脉输注抗生素和延长住院治疗方面造成资源浪费。这是我们科室首次报道的儿科HO病例。
已获得患儿监护人签署的书面知情同意书用于发表。
多处异位骨化
患者为2个月龄男婴,既往因左前臂脓肿行切开引流术,后持续发热但细菌培养均为阴性。通过多期骨扫描和X线检查可见以下特点:
基于上述影像学表现和患儿的临床病史,需考虑以下诊断:
综合患儿的年龄、外伤或侵入性操作史(静脉点滴、前臂切开引流等)、持续发热但培养阴性以及影像学(骨扫描、X线、SPECT/CT)表现,最可能的诊断为:
多处异位骨化(Heterotopic Ossification)。
因HO大多预后良好,影像学已排除骨髓炎或其他侵袭性病变的高风险。若临床仍有可疑症状或体征加重,可通过进一步随访影像(包括MRI或持续骨扫描追踪)进行监测。
由于患儿仅2个月大,运动处方主要是家属或康复训练师指导下的主动/被动关节活动以及基本的婴儿抚触:
针对婴儿期的康复运动,需要综合评估心肺功能及骨骼系统发育状况,本病例中主要着重局部软组织关节功能维护,避免进一步损伤或异常骨化加重。
免责声明:本报告基于当前提供的有限病历和影像信息所做分析,仅供参考,不能替代线下面诊和执业医师的专业意见。若有任何疑问或病情变化,应及时就诊与专业医生沟通。
多处异位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