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 7 岁女孩摔伤了左手腕,被诊断为桡骨的压缩性骨折(buckle fracture)。四周后再次受到创伤,诊断显示左侧桡骨远端再度骨折。
初始放射影像显示了桡骨远端的叠瓦样骨折。第二次创伤后拍摄的放射影像显示左侧桡骨远端骨折并伴有一定程度的骨膜反应,在骨折近端背侧皮质处可以看到一个界限清晰的椭圆形透亮区。随着时间推移,放射影像显示该透亮区边界更加清晰,并且出现部分硬化边缘以及向骨干方向的迁移。MRI 显示在桡骨远端背侧表面有一个小的皮质病变,没有骨膜反应或骨髓水肿。该病变在 T1、T2 以及脂肪抑制的 T2 加权图像上均显示高信号强度,周边有一薄层在所有序列上均显示低信号强度,与常规放射影像上的离散硬化区相对应。在对比剂动态增强图像中,该病变仅表现为轻微的环形强化。病变大小为 3 x 3 x 5 毫米(LR x AP x CC)。
自1969年以来,仅在医学文献中报道了36例儿童创伤后囊样病变。 [1-7, 10] 对这些病变的其他称呼包括短暂性创伤后皮质缺损、创伤后脂肪包埋、骨折后骨膜下囊样缺损、骨折后儿科囊肿以及囊样皮质缺陷。 [2, 6, 7, 10] 这些病变的平均发病年龄介于6.5至7.5岁之间(范围为18个月至15岁)。 [2-10] 大约90%的这些病变位于桡骨远端,并且常见于青枝骨折和叠陷(buckle)骨折之后。 [1-4, 7-10] 它们在骨折后的4周至3个月内出现。 [2-7, 9, 10] 在再次受伤后的影像学检查中,它们也曾被偶然发现。 [8, 9] 它们发生在先前骨折部位的邻近或近端区域,位于骨膜反应区域内。 [3-5, 7-10] 典型情况下,病变界限清晰,呈圆形或椭圆形,无周围硬化,且小于10 mm。 [1-9] 通常为单发,但也可多发。 [2-5, 8, 10] 病变随生长倾向于向干骺端方向迁移,并会自行消退,通常在6个月至3年之间。 [2, 3, 5, 6] 此病变为良性,无症状,无需长期随访。 [1-10]
该病变的病因仍存在争议。目前最广为接受的是脂肪包埋理论,由Malghem于1990年提出。该理论描述了在桡骨远端骨折后,骨髓腔内脂肪经皮质渗漏进入骨膜下血肿的过程,其中骨膜保持完整,仅与骨分离。 [10] Philipps和Keats的理论则基于骨膜下出血,该出血会发生钙化或被吸收。 [11]
通常在MRI上,病变在所有序列中的信号强度与脂肪组织一致。周围无骨髓水肿。注射对比剂后,病变无增强。 [6] 通常这些病变在T2加权脂肪抑制图像上表现为低信号,提示脂肪成分。在本例中,T2加权脂肪抑制图像上病变信号增高,表明缺乏脂肪包埋。很可能在所有序列上出现的高信号强度是由出血引起。因此,基于这些信号强度,我们应考虑到此皮质囊样病变可能与创伤后骨膜下血肿为同一实体,可伴或不伴脂肪包埋而发生。
已获得患者签署的书面知情同意书用于发表。
儿童远端桡骨骨折后出血导致的创伤后皮质囊样病变
患者为 7 岁女童,左桡骨远端曾在四周前因跌倒出现骨皮质挤压性(buckle)骨折,后再次外伤并复查影像。以下为主要发现:
综上所见,可见一个小的、位于桡骨远端皮质(或皮下)区域的囊样透亮影,与文献中描述的“创伤后皮质样囊变”相符。
基于患者病史(两次创伤)、年龄及影像特征,可考虑以下诊断或鉴别诊断:
结合影像学表现、二次外伤史及儿童远端桡骨常见的创伤后囊性改变,本例最可能的诊断为:
“创伤后皮质样囊变(Post-traumatic cyst-like lesion)”。
由于此类病变多为良性、无症状、可自发消退,通常无需特殊干预。
在骨折临床愈合后,并确认为囊变无活跃进展或特殊风险时,可进行适度的肢体功能训练:
建议在专科康复或骨科医师指导下进行,若出现任何异常疼痛或不适,应及时就医。
本报告基于现有影像及病史信息进行分析,仅供参考,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意见。如有任何进一步问题或病情变化,建议尽快前往医院或咨询专科医师。
儿童远端桡骨骨折后出血导致的创伤后皮质囊样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