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膦酸盐相关的非典型股骨骨折伴先期皮质反应

临床病例 22.10.2018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62岁,女性
作者: Harsimran LAIDLOW-SINGH, Peng Hui LEE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这名患者亚急性发作左大腿疼痛已有两个月,并在门诊进行了骨盆平片检查(图 1)。

随后,她在短时间内听到左腿发出“咔嚓”声后倒地,没有任何先前外伤,并急诊就医。此时再次进行了放射检查(图 2)。

影像学表现

门诊X线片最初被评估为正常。虽然确实没有显示股骨或骨盆骨折,但实际上可见左侧近端股骨外侧的局灶性骨皮质增厚(图1)。

在这一部位,一周后出现近端股骨的完全横断骨折并伴有一定程度的移位(图2),其特征与非典型股骨骨折一致。

图3展示了美国骨与矿物研究学会针对这种骨折类别的相关标准。

病情讨论

A. 背景

在接受双膦酸盐治疗的患者中,非典型股骨骨折的概念已广为人知。
骨折部位的局灶性皮质反应可能代表疾病的早期阶段,可在影像学上检测到,因而为及时治疗提供机会。在对33例形态学相似的骨折进行研究的队列中,多数患者曾使用双膦酸盐治疗,且约有一半在骨折前的影像中显示出外侧皮质增厚反应 [1]。

B. 临床观点

双膦酸盐在治疗骨质疏松症以及其他导致骨密度降低的疾病方面依然具有临床价值,尽管在使用双膦酸盐后总体骨折发生率显著降低 [2],但同时也存在上述非典型骨折风险的增加 [3]。当这些患者出现大腿疼痛时,结合周密的成像检查和高度警惕性显得尤为重要 [1]。
本例患者因结缔组织病长期使用口服皮质类固醇,为降低骨折风险而口服双膦酸盐治疗(每周口服阿仑膦酸 70mg)超过10年。如果在此过程中警惕可能出现的骨折风险,或许能够及早诊断/进行预防性固定。

C. 影像观点

双膦酸盐相关的非典型骨折诊断通常基于患者有双膦酸盐使用史,且在股骨转子下区域(干骺端-干骨段交界处)出现横断骨折。此情况在绝经后女性中常见,但已有男性病例报道 [11, 13]。
先前出现的外侧皮质应力反应,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尚不明确,但可能与过度抑制骨重建的情况下发生的慢性微骨折有关 [4, 5]。
CT检查可见相似表现,核医学影像 [6] 和MRI [7] 也有诊断性特征。

D. 结果

对于双膦酸盐相关的非典型股骨骨折,治疗方式与一般转子下骨折的标准类似,通常采用髓内钉内固定 [8]。手术干预可改善预后 [9],但并不总能阻止疾病进展 [10],与典型骨折相比,其失败和翻修率更高 [11],这或许是由于潜在的异常骨代谢所致。

E. 关键要点与教学提示

临床医生应认识到双膦酸盐使用与非典型股骨骨折之间的关联,对于报告有潜在缓慢出现的腹股沟或髋部疼痛的患者,要高度怀疑此病变。双膦酸盐治疗的平均先前使用时长约为5-9年 [9, 12]。
放射科医师应警惕在进展为完全骨折前发现可能的先兆病变,通常表现为外侧皮质的反应。

已获得患者关于出版的书面知情同意。

鉴别诊断列表

双膦酸盐相关的非典型股骨骨折,伴随先前的皮质反应
不足性骨折
病理性骨折

最终诊断

与双膦酸盐相关的不典型股骨骨折,伴随先前的皮质反应。

图像分析

骨盆前后位

icon
骨盆前后位

骨盆正位

icon
骨盆正位

ASBMR 诊断非典型股骨骨折的标准

icon
ASBMR诊断非典型股骨骨折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