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恩伯克病:MRI 在解读和管理中预防疾病进展的作用

临床病例 05.11.2018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34岁,男性
作者: Roohi MohammadFatima Mubarak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34岁男性,职业为钻工,因右腕疼痛来到我们的放射科就诊。
疼痛在过去六个月里逐渐加重,患者在日常工作中遇到困难。

影像学表现

右手X线显示月骨明显硬化,邻近腕骨出现废用性骨质减少。右腕MRI图像示月骨塌陷,并在月骨内可见弥漫性异常T1低信号。头状骨和舟骨(舟骨腰部近端)也发现异常信号。在所有腕骨、桡骨远端和尺骨的关节及关节下表面,可见少量异常信号伴局灶性软骨变薄及微小囊肿。整体影像学表现与月骨缺血性坏死相符。

病情讨论

Kienböck’s disease,也称为月骨骨坏死或lunatomalacia(月骨软化)或月骨无血管性坏死,是一种罕见病症,其中月骨因失去血液供应而发生无血管性坏死。[1] 其病因多因素导致,常见于20至40岁男性。尺骨负变异会导致月骨受到更大的剪切应力,这可能是导致月骨坏死的危险因素,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关于月骨压力方面,有学者认为由静脉郁滞(例如在腕关节伸展时)引起的骨内压力升高,可能是另一个导致月骨坏死的危险因素或病因。[2].
CLINICAL PERSPECTIVE: 在疾病早期,患者可能出现疼痛、水肿以及腕关节活动受限。随着疾病进展,骨破坏和塌陷发生,导致继发性腕关节骨关节炎。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助于预防坏死性变化和骨塌陷的进一步进展。

IMAGING PERSPECTIVE: 依据Lichtman分期系统,Kienböck’s disease的治疗高度依赖于疾病所处的分期。MRI(磁共振成像)在疾病早期(平片无法提供帮助时)非常有用,但在诊断Kienböck’s disease I期时,必须通过详细的临床病史排除骨挫伤或急性骨折。对于II期和III A期疾病,增强MRI对评估坏死组织程度及制订治疗方案非常重要。而对于I期、III B期、III C期或IV期,一般不需要增强MRI,因为这些阶段的坏死程度通常不会改变治疗方案。[3]

OUTCOME: 手外科医生对该病的治疗尚无统一共识。对于尺骨负变异的I期患者,建议采用制动疗法。对于尺骨负变异的II期或III A期患者,则尝试进行长度平衡手术。对于III B期患者,为恢复腕骨稳定性并防止进一步退变,可进行舟骨-大多角骨-小多角骨(STT)关节融合术。对于IV期患者,可行近排腕骨切除(PRC)或腕关节融合术。[4] 需要牢记的是,放射学在该病的诊断与分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MRI对于疾病早期I期的诊断十分关键,其在早期发现及预防疾病进展方面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优于骨扫描。

Written informed patient consent has been taken for publication(已取得患者书面知情同意以用于发表)

鉴别诊断列表

基恩博克氏病 Litchman分期 IV期
骨内囊肿
尺骨撞击综合征

最终诊断

Kienböck氏病 Litchman分期Ⅳ期

图像分析

右手冠状位磁共振扫描

icon
右手冠状位磁共振成像

右手X线前后位片

icon
右手X线前后位片

右手冠状位 T1 加权 MRI 图像

icon
右手冠状位T1加权MRI图像

右手X线侧位片

icon
右手X线侧位片

右手冠状位STIR序列磁共振图像

icon
右手冠状位STIR序列核磁共振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