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34岁男性,职业为钻工,因右腕疼痛来到我们的放射科就诊。
疼痛在过去六个月里逐渐加重,患者在日常工作中遇到困难。
右手X线显示月骨明显硬化,邻近腕骨出现废用性骨质减少。右腕MRI图像示月骨塌陷,并在月骨内可见弥漫性异常T1低信号。头状骨和舟骨(舟骨腰部近端)也发现异常信号。在所有腕骨、桡骨远端和尺骨的关节及关节下表面,可见少量异常信号伴局灶性软骨变薄及微小囊肿。整体影像学表现与月骨缺血性坏死相符。
Kienböck’s disease,也称为月骨骨坏死或lunatomalacia(月骨软化)或月骨无血管性坏死,是一种罕见病症,其中月骨因失去血液供应而发生无血管性坏死。[1] 其病因多因素导致,常见于20至40岁男性。尺骨负变异会导致月骨受到更大的剪切应力,这可能是导致月骨坏死的危险因素,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关于月骨压力方面,有学者认为由静脉郁滞(例如在腕关节伸展时)引起的骨内压力升高,可能是另一个导致月骨坏死的危险因素或病因。[2].
CLINICAL PERSPECTIVE: 在疾病早期,患者可能出现疼痛、水肿以及腕关节活动受限。随着疾病进展,骨破坏和塌陷发生,导致继发性腕关节骨关节炎。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助于预防坏死性变化和骨塌陷的进一步进展。
IMAGING PERSPECTIVE: 依据Lichtman分期系统,Kienböck’s disease的治疗高度依赖于疾病所处的分期。MRI(磁共振成像)在疾病早期(平片无法提供帮助时)非常有用,但在诊断Kienböck’s disease I期时,必须通过详细的临床病史排除骨挫伤或急性骨折。对于II期和III A期疾病,增强MRI对评估坏死组织程度及制订治疗方案非常重要。而对于I期、III B期、III C期或IV期,一般不需要增强MRI,因为这些阶段的坏死程度通常不会改变治疗方案。[3]
OUTCOME: 手外科医生对该病的治疗尚无统一共识。对于尺骨负变异的I期患者,建议采用制动疗法。对于尺骨负变异的II期或III A期患者,则尝试进行长度平衡手术。对于III B期患者,为恢复腕骨稳定性并防止进一步退变,可进行舟骨-大多角骨-小多角骨(STT)关节融合术。对于IV期患者,可行近排腕骨切除(PRC)或腕关节融合术。[4] 需要牢记的是,放射学在该病的诊断与分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MRI对于疾病早期I期的诊断十分关键,其在早期发现及预防疾病进展方面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优于骨扫描。
Written informed patient consent has been taken for publication(已取得患者书面知情同意以用于发表)
Kienböck氏病 Litchman分期Ⅳ期
根据提供的手腕正侧位X线与MRI影像,可见以下主要表现:
• 腕关节正位X线示:月骨区域密度略异常,与周围骨质相比可见硬化及形态改变,部分病例可存在月骨区域形态塌陷表现。
• MRI序列(尤其T1、T2加权像)示:月骨内出现信号异常区,呈低信号或混杂信号,提示局部血供障碍或坏死征象。
• 未见明显急性骨折线,但月骨有结构与信号方面的特征性异常改变,与血供受损、坏死过程相符。
此外,在部分图像上可见桡尺骨相对关系存在轻度负尺偏(ulnar-minus variance),可能与月骨受压应力增高有关。周围关节面整体结构暂未见明显大面积骨质破坏,但若病变持续进展,可能会引起继发性骨关节炎征象。
该病最典型的特点是月骨区域的无菌性骨坏死,多见于20~40岁人群,常与负尺偏或慢性腕部劳损等因素有关。影像上可见月骨信号异常及硬化,进展期可表现为月骨塌陷。
若有外伤史或持续震动劳损,腕骨骨挫伤可能出现相似的MRI信号异常。但一般会在数周或数月后逐渐好转,且多伴有明确外伤史或应力性损伤史。
类似的血供障碍偶尔也可累及手舟状骨等,但临床与影像表现不同,且月骨坏死在本例中更有典型性。
综合患者年龄、职业特点(常见持续震动或压力负荷)、腕部疼痛表现以及影像学所见,
最可能的诊断为Kienböck病(月骨无菌性坏死)。
若需进一步确认坏死范围或评估手术适应证,可行对比增强MRI或其他影像学检查,以评估月骨内血供受损程度。
(1)治疗策略
• 保守治疗:适用于早期(I期)或病变范围有限的患者,常规建议腕部制动或石膏/支具固定,减少负重和手腕过度活动。
• 手术治疗:根据Lichtman分期和实际情况而定:
– II期或III A期且存在负尺偏者,可考虑缩尺或延桡骨手术,以减轻月骨受压;
– III B期或更晚期,若病变导致腕骨塌陷明显,可行Scapho-Trapezoid-Trapezium (STT) 关节融合或其它重建手术;
– IV期发生明显骨关节炎改变时,可行近排腕骨切除或腕关节融合。
(2)康复与运动处方
在完成急性期制动或手术干预后,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腕关节功能锻炼和肌力训练,遵循FITT-VP原则:
• 运动频率(Frequency):初期每天进行1-2次简单握拳、伸屈活动;后期可逐渐增加到每天2-3次,含抗阻训练。
• 运动强度(Intensity):从低强度的无阻力训练开始,如手腕主动活动、握力球轻度挤压;随着疼痛和不适感减轻,再逐渐增加轻度阻力训练。
• 运动时间(Time):每次5-10分钟起步,可根据耐受度和症状表现延长至15-20分钟;注意避免过度使用腕部导致疼痛加重。
• 运动方式(Type):包含腕关节的屈伸、旋转和轻度抗阻力练习;可配合手指、前臂肌群的配合训练,如握力器、哑铃(轻重量)等。
• 运动进展(Progression):根据关节灵活度和疼痛情况,每1-2周逐步增加训练难度或时长;若出现明显肿胀或疼痛,应减少负荷并与医师沟通。
• 特殊注意:若患者骨质较脆弱或术后恢复阶段,应在专业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进行训练,确保腕关节稳定和安全。
本报告仅基于所提供的临床与影像学信息作初步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意见。若有进一步症状或疑问,请尽快联系专业医师或至医院就诊,以获得更全面与个体化的诊疗建议。
Kienböck氏病 Litchman分期Ⅳ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