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源性败血症后出现的疼痛性髋关节置换

临床病例 16.09.2019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作者: Gaurav Pydisetty1, Mr. Ravindra Gudena2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80岁女性患者,主诉右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持续四个月的疼痛。她的髋关节活动范围受限,并且在负重时感到疼痛。该患者在就诊前有因泌尿道败血症住院的病史。术前影像学检查证实全髋关节置换术部位感染。她接受了分两期的髋关节翻修手术治疗。

影像学表现

图 1:髋关节置换术后初始术后 X 线片显示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未见提示感染的骨膜反应或溶解迹象。

图 2:泌尿系统感染后所摄 X 线片显示骨膜反应及股骨皮质不规则,并且在髋臼周围出现透明区 。这些影像学发现提示感染和松动。

图 3:(铟-111) 白细胞标记扫描显示在延迟期于假体柄及髋臼组件周围摄取增高 ,证实了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诊断。

病情讨论

导致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最常见的原因是无菌性松动或不稳定。[1] 无菌性松动通常发生在髋关节置换使用寿命的 10 至 15 年间。感染引起的髋关节疼痛常见于术后早期。晚期发生并不常见,通常与继发感染有关。[2] 在我们的病例中,感染源来自泌尿源性败血症。

在无菌性松动中,X 线片显示髋关节假体周围、骨与骨水泥或骨水泥与假体之间的骨溶解。然而,不会出现骨膜反应征象,这通常提示感染。

铟标记白细胞扫描显示,在髋臼与股骨柄周围的铟-111 摄取增加,从而证实了假体周围感染。在扫描中表现为白色斑块。

感染性髋关节置换的诊断基于临床、血液学和影像学综合评估。临床表现包括疼痛、肿胀、红斑和积液。血液学检查显示炎症指标升高。X 线片、白细胞扫描以及在某些情况下的 SPECT 扫描可以证实感染。[3,4]

假体周围关节感染所致的疼痛,是由于关节内巨噬细胞释放炎性介质,以及巨噬细胞直接作用刺激破骨细胞,从而启动骨吸收。这会导致假体松动。[4]

我们的患者在泌尿源性败血症发生两个月后出现髋关节疼痛。X 线片和白细胞扫描证实了髋关节感染。髋关节穿刺培养出了与引起泌尿源性败血症相同的致病菌,提示在泌尿源性败血症期间发生的菌血症是感染的来源。她随后接受了成功的分两期髋关节翻修手术。[5]

翻修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感染性髋关节置换的金标准,因为它在 90% 的病例中可以消除感染。第一阶段翻修包括清除感染的组织和骨、移除所有组件,并使用载有抗生素的骨水泥间隔物。患者同时接受为期六周的全身抗生素治疗,随后有一段停用抗生素的观察期以确保感染被控制。然后在评估血清和炎症指标后,再进行第二阶段翻修手术,包括再次清创、移除骨水泥间隔物并植入假体。[6,7]

要点 –
延迟发生的假体周围关节感染通常由继发感染引起。X 线片及铟标记白细胞扫描在诊断中起重要作用。此类感染的金标准治疗方法是分两期翻修手术。

已获得患者的书面知情同意用于发表。

鉴别诊断列表

泌尿源性败血症导致的全髋关节置换感染
全髋关节置换的无菌性松动

最终诊断

尿源性败血症导致全髋关节置换术感染

图像分析

对不起,我没有检测到可供翻译的英文内容。

icon

对不起,我没有在您的请求中找到需要翻译的具体英文内容。请您提供相应的英文文本或HTML内容,以便我为您进行翻译。

icon
16450 - 2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