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53岁的男性患者,已有长期下腰痛病史,曾进行过腰椎X线检查。患者最近报告背痛加重,并伴有一定的步态障碍。体检发现L3至S1椎体区压痛,直腿抬高试验(SLR)呈阳性。建议行腰骶椎MRI检查以排除神经根受压。
几个月前进行了腰椎侧位X线检查(图1)。MRI显示,L4椎体相对于L5椎体呈1级前移位,并存在椎弓峡部缺损,同时在L3-L4水平可见棘间间隙变窄(绿箭)。矢状位T2和STIR序列(图2、3)显示在L3-L4水平存在棘间滑囊积液(蓝箭),可向前追踪至一个大小为20 x 13毫米的后方硬膜外囊肿(黄箭)。此外,在矢状位STIR图像中可见L4棘突的轻微水肿和小囊肿。轴位T2(图4)显示由于后方硬膜外囊肿(绿箭)导致椎管受压,并对马尾神经根产生压迫。上述表现与Baastrup病相符。其他发现包括L3-L4水平的关节突关节病变,L4椎体相对于L5椎体的1级前移位并伴椎弓峡部缺损,以及L4-L5水平的终板骨髓水肿。
Baastrup病(又称“吻合椎棘综合征”)是导致背痛的一种相对常见却常被漏诊的原因 [1]。1933年,Christian Ingerslev Baastrup 最初将其描述为在退行性脊柱疾病的背景下,相邻椎骨棘突彼此紧密接近的病症 [2,3]。通常,患者会出现位于腰椎中线的背痛,伸展动作会加重疼痛,而屈曲动作可缓解疼痛,或出现与椎管受压相关的症状 [1,3,4,5]。该疾病通常累及腰椎,且多见于单个节段 [1,4]。椎间棘韧带负责维持脊柱的矢状面稳定性。其病理机制包括韧带在活动(负重及行走)中受到剪切力作用而逐渐被牵拉、变弱。韧带进行性减弱,同时椎棘突之间由于摩擦及炎症变化而导致滑液增多,形成液性裂隙并继发硬膜外囊肿 [6,7]。囊肿会在最薄弱的部位(即靠近后硬膜外间隙的腹侧区)形成。椎间棘韧带的减弱可导致椎棘突相互逼近、矢状面不稳定,以及椎体前移(前滑)[8,9,10]。尽管有文献表明该疾病可单独出现且独立于其他病变 [3,11],但也可与退变性椎间盘疾病、椎体滑脱及脊柱退变并存,如本病例报告所示 [4]。影像学检查在识别该病并将其与其他背痛原因区分时起着重要作用。X线平片及CT通常显示彼此紧贴并伴有反应性硬化的肥厚椎棘突 [12]。MRI 最适合早期诊断,因为已观察到棘突间滑液囊炎可能先于X线可见的椎棘突骨质改变出现 [6]。MRI 表现包括椎棘突水肿、硬化及骨下囊变、椎间棘韧带液性裂隙、后硬膜外囊肿、黄韧带肥厚以及受累节段的下位椎体前滑 [5]。尽管PET-CT并非常规用于诊断该病,但在棘间韧带和椎棘突处可能观察到FDG(氟脱氧葡萄糖)摄取,提示炎症活动部位 [13]。治疗方式包括保守治疗(物理治疗及抗炎药物)、经皮类固醇注射以及针对椎管受压的手术减压 [3,14-16]。已获得患者签署的书面知情同意书用于发表。
巴斯特鲁普病伴随后方硬膜外囊肿导致椎管受压
基于患者提供的腰椎侧位X线片,可观察到相邻棘突之间距离变窄,局部可见明显增生硬化的表现,提示棘突“相吻”征象。MRI T2加权像上,在腰椎后方棘突间隙可见明显的液性或囊性信号,部分与硬膜囊邻近,可造成轻度硬膜囊受压或减小。椎间盘及邻近关节面存在退变性改变,部分椎体间隙显示轻度变窄,局部可见韧带肥厚或增厚迹象。此种间隙性囊性改变与棘突“贴靠”影像学征象均与Baastrup综合征(俗称“亲吻椎”或“亲吻棘突综合征”)相符。
结合患者年龄、慢性腰背痛病史、影像学上棘突间明显改变及伴随轻度硬膜囊压迫,最符合的诊断为:
Baastrup综合征(别名:Kissing Spine Syndrome)
此病常伴随腰椎退变性改变,如椎间盘退变、骨赘形成及韧带肥厚等,与本例患者情况相符。若后续临床症状加重或出现明显神经受压表现,可进一步结合CT检查或评估脊柱稳定性以确定治疗策略。
1. 保守治疗
2. 介入与手术
3. 康复/运动处方示例(FITT-VP原则)
本报告仅为基于当前影像及病史所作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面对面诊疗或专业医生的意见。如有任何疑问或病情变化,请及时就医并获得进一步个性化的医学指导。
巴斯特鲁普病伴随后方硬膜外囊肿导致椎管受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