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58岁的女性曾在商店担任店铺运营工作,过去两年来左手掌侧反复出现压痛,她描述为“灼烧”或“刺痛”感。她还提到在这些发作期间会出现皮下压痛性肿块,主要位于掌指关节和手指近端,随后会自行消退。就诊时体格检查无异常,也无其他相关的既往病史。
磁共振(MR)成像显示在左手掌侧皮下平面可见多个毫米级、结节状、圆形病灶,靠近掌指关节和指骨处病灶的大小和数量均较多。在液体敏感序列中,这些病灶表现出非常高的信号强度,在T1加权序列中则显示出与肌肉相似的信号强度。
背景
帕齐尼小体是终末器官的机械感受器,对压力和振动的变化有反应。它们分布于全身,但在手足的掌侧深层真皮中数量最多且分布最密集[1–4]。正常的帕齐尼小体呈圆形或卵圆形,长度约为1–2毫米,主要位于掌指关节附近和近端手指[2–4]。最大正常密度为每平方厘米3至5个小体[2]。
与帕齐尼小体相关的病理情况很少见;文献中仅有少数案例报道,且术语并不统一[2]。“帕齐尼小体增生”指帕齐尼小体数量和/或密度的异常增加[1]。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有文献认为反复外伤可能是其潜在病因[2]。
临床观点
帕齐尼小体增生主要影响女性,平均发病年龄为49.5岁[1]。它通常表现为手掌侧、靠近掌指关节和手指近端的可触及皮下压痛结节[1,2]。可能出现疼痛、压痛、肿块感、肿胀和感觉改变等症状[1]。结节及相关症状有时可自行消退,随后再次出现[1,2]。
影像学观点
在MRI检查中,帕齐尼小体增生表现为帕齐尼小体数量和大小的增加。在手掌和手指掌侧的皮下层可见多个结节状病灶,它们在液体敏感序列上呈高信号,在T1加权序列上与骨骼肌等信号。增强后信号变化不一[1]。在超声检查中,可见皮下层多发圆形低回声病灶[5]。尽管需要组织病理学检查才能做出明确诊断[1],但在合适的临床背景下,典型的MR和US表现对该病具有很高的提示性。
结局
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式,大多数病例可以根治[2]。在我们的病例中,治疗包括镇痛和临床随访。
要点提示 / 教学要点
帕齐尼小体增生是一种罕见疾病,应在掌侧手指或远端手掌出现触痛性皮下结节的鉴别诊断中予以考虑。在合适的临床情境中,MR和US结果具有互补性,并强烈提示该病。
在整个手稿及相关文件中,所有患者数据均已完全匿名化。
帕西尼小体增生
根据提供的MRI影像(冠状位及矢状位)可见于左手手掌掌侧皮下组织内多发性、小结节状病灶,主要分布于近掌指关节处以及近端指段掌侧深部组织。病灶在T2及其他液体敏感序列中信号偏高,T1加权序列上与肌肉等信号相近,部分病灶可见增强后轻中度强化。病变边界相对清晰,周围软组织无明显侵蚀或骨质破坏的征象。
结合患者既往病史(周期性手掌掌侧灼热、刺痛与可触及皮下结节)、影像表现(多发性似囊实性结节、分布在掌侧皮下)及相关文献报道,可能的诊断或鉴别诊断包括:
综合患者年龄、症状特点(烧灼、针刺感、结节可自行消退后复发)、影像学多发性高信号结节分布特征,以及文献对帕契尼小体增生的典型描述,最可能的诊断为:
帕契尼小体增生(Pacinian corpuscle hyperplasia)。
若需进一步确诊,可考虑于病灶较大的结节进行外科取样或切除后行病理学检查。
1. 治疗策略:
● 保守治疗:对于暂时无明显功能障碍的患者,可采用止痛药物(如NSAIDs)或局部热敷进行对症缓解。
● 手术干预:若反复出现明显疼痛或功能障碍,可考虑于症状突出的结节进行手术切除,一般可达到良好缓解效果。
● 其他:如有可疑外伤或慢性机械刺激因素,尽量减少手部过度或重复性压力。
2. 康复/运动处方建议(FITT-VP原则):
(1)运动频率(Frequency): 每周进行3~4次针对手部灵活性和握力训练的练习。
(2)运动强度(Intensity): 初期以轻度到中等强度为宜(例如在使用握力球或弹力带时,感觉有拉伸或阻力但不明显疼痛)。
(3)运动时间(Time): 每次15~20分钟,根据耐受程度可逐渐延长至30分钟。
(4)运动方式(Type):
在训练过程中,若出现疼痛加剧、肿胀明显或其他不适,应及时暂停并就医评估。鉴于患者年龄因素,可在初始阶段增添热敷或局部理疗措施,帮助减轻不适并促进血液循环。
本报告为基于现有资料及影像所作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诊断与治疗意见。如有任何疑问或症状变化,应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帕西尼小体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