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20岁的男性患者因自杀企图(自我中毒,服用抗精神病药和抗胆碱能药物)在床上被发现昏迷(超过24小时)后,被送往急诊科。他出现了右腿/髋部区域的皮肤红肿不断扩大。血液检测显示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升高(20,000 U/L)。
在急诊情况下进行了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结果显示右侧近端股四头肌肌群和臀肌明显增厚,其中可见低密度区域(图 1)。在超声检查中,这些表现为大的肌内高回声区(图 2)。MRI 的 STIR 序列显示受累肌肉存在广泛水肿(图 3)。轴向 T1 增强前后图像示右侧臀部肌肉中出现 T1 低信号区域并可见边缘强化(图 4)。在不同成像模式下还可见皮下水肿性改变,伴有局限性的肌间液体聚集。
结合临床症状、病史、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诊断为横纹肌溶解并肌坏死及蜂窝织炎。
横纹肌溶解症是一种潜在的威胁生命的临床和生化状况,由直接或间接的肌肉损伤引起,且常为多因素所致。它源于肌纤维死亡,并将其(可能有毒的)物质释放到血流中。[1,2] 患者的病史和用药情况对识别正确病因至关重要。横纹肌溶解症是抗精神病药物的一种可能但并不常见的不良反应。[3,4]
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肌痛、以红褐色尿为特征的肌红蛋白尿以及血清肌肉酶升高。[5] 当血清肌酸激酶升高至标准值的5倍(175 IU/L)时,对诊断横纹肌溶解症的敏感性可达100%。[2]
横纹肌溶解症一直依靠实验室检查、体格检查和病史来进行临床诊断。影像学在诊断中起次要作用,主要用于评估受累肌肉范围。最重要的是,MRI 成像有助于与其他临床上相似的病症(如坏死性筋膜炎、多发性肌炎及脓肿/化脓性肌炎)进行鉴别,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些疾病的治疗方式、发病率和死亡率截然不同。
在横纹肌溶解症的诊断中,X 线的作用有限(主要用于排除相关病变:骨折、关节脱位);受伤四周后可能显示骨骼肌钙化。[5] 超声检查可表现为肌肉肿胀,肌肉的高回声区(急性期肌纤维过度收缩所致),低回声区(由肌肉水肿与炎症导致),结构变形(肌肉坏死)以及周围肌肉内有液体。[6,7] CT 检查可显示低密度区并伴有不对称的肌肉肿胀,后期(3-4 周)可出现钙化。[8,9] 在增强 CT 中,曾有报道出现轻微的纤维样强化,但由于这些患者发生肾衰竭的风险较高,应尽量避免使用增强 CT。[5] MRI 是评估横纹肌溶解症的首选成像方式。已描述了两种 MRI 表现:边缘强化通常提示不可逆的中心性肌坏死(2 型)。在 T1 加权和 T2 加权序列上,可见均匀信号(1 型:缺血性反应;过度运动)或不均匀信号(等信号至高信号)(2 型)。[2,5,9]
本例患者的横纹肌溶解症可能是由于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自身中毒,再加上创伤以及长时间固定导致的持续肌肉受压(>24 小时)而引发。我们描述了这个具有以下特征的临床案例:(a) 严重的精神障碍;(b) 大剂量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奥氮平和阿立哌唑)及抗胆碱能药物(Kemadrin);(c) 严重的横纹肌溶解症并取得了良好的转归。治疗包括静脉输液、强制利尿及使用抗生素,并在住院期间停止了所有抗精神病药物。
已获得患者书面知情同意用于发表。
横纹肌溶解症
根据提供的CT、超声及MRI图像,可见右侧髋部及大腿近端肌肉区域出现以下影像学改变:
影像整体符合肌肉急性损伤及坏死改变的表现,范围局限于右髋部及邻近大腿肌群,但未见明显深部脓肿或明显骨质损害征象。
基于上述影像学表现及患者自杀企图后长时间(超过24小时)卧床昏迷的临床背景,考虑的主要诊断及鉴别诊断包括:
结合患者临床史(过量服用抗精神病药、疑似长时间受压受冻)、实验室结果(肌酸激酶成倍升高)以及影像学所示的肌肉广泛水肿及坏死样改变,最可能的诊断为:
横纹肌溶解症(Rhabdomyolysis)
若需进一步明确肌肉坏死的分布情况及程度,可复查超声和MRI随访,并通过血清酶学及肾功能变化监测治疗效果。
综合本病例,治疗与康复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急性期基本控制后,应逐步开展康复训练,促进肌肉功能和全身体能的恢复。建议依循
在恢复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本分析报告基于提供的影像资料及临床背景信息,仅作为医疗参考,不可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指导。具体诊疗决策应由临床医师结合患者个体情况综合作出。
横纹肌溶解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