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青少年有左髋疼痛加重10个月的病史,夜间疼痛并跛行。体检时可见肌肉萎缩和髋关节活动受限。包括CRP和全血细胞计数在内的炎症指标均正常。疼痛在使用抗炎药后得到缓解。未发现其他关节受累。
在左侧髋臼的液体敏感磁共振(MR)序列上可见明显的骨髓水肿,延伸至左侧髂骨(图1a)。可见左髋关节少量积液(图1b)。注射钆对比剂后,可见髋臼、髋关节滑膜以及髋关节前方围绕髂腰肌腱的软组织明显强化(图1c)。在薄层轴向T2脂肪抑制MR图像上可以看到前髋臼缘处的病灶(nidus),表现为高信号边缘包绕低信号中心(图2)。在CT(计算机断层扫描)上可以最清楚地看见围绕该病灶的硬化(图3),但在普通X线平片上可能不易识别(图4)。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显示前髋臼处病灶有明显的示踪剂摄取增高(图5)。
背景
骨样骨瘤是一种良性原发性骨肿瘤,更常见于年轻男性 [1, 2]。它通常发生于长骨的皮质层,尤其常见于下肢。颅骨、肩胛骨、肋骨和骨盆则较为罕见。肿瘤的瘤巢会分泌前列腺素,导致典型的夜间疼痛症状,并可被水杨酸盐迅速缓解 [3]。
临床观点
关节内骨样骨瘤是一种发生在关节附近的病变,最常见于髋关节。由于其常被视为不同的临床实体,患者通常出现非特异性的关节痛和关节僵硬 [1]。患者可能没有夜间疼痛或被水杨酸盐缓解的关节痛 [1]。关节积液可能被认为是其他原因所致,从而延误诊断。治疗通常包括手术、射频消融、CT 引导下钻孔切除或保守治疗。
影像学观点
在 MR 成像中,瘤巢在 T1 加权序列上表现为低到中等信号强度,而在 T2 加权序列上的成像特征会因中心矿化程度的不同而变化。它通常在 T2 加权序列上表现出外围高信号环,中心信号较低 [4]。在注射钆剂后,瘤巢可能出现强化。早期研究显示,与 CT 相比,MR 成像可能无法显示较小的瘤巢 [4, 5]。然而,Zampa 等人最近提出,动态增强 MR 成像可增加瘤巢的可见度,有助于识别非典型部位的病灶 [4, 6]。
在 CT 成像中,瘤巢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密度病灶,其中央可见高密度区域,代表矿化的骨样组织,并被反应性硬化所包绕。
这些硬化灶可能会在 X 线片上突出显示小瘤巢。然而,对于关节内病变(尤其是髋关节)而言,其硬化程度可能很小,或仅在回顾性检查 X 线片时才能发现。因此瘤巢可能不会被识别 [1]。这是因为关节内骨膜无法产生如关节囊外病变所导致的强烈硬化性骨膜反应 [2]。骨膜反应可在关节外见到 [1]。
关节内骨样骨瘤可伴随明显的周围骨髓水肿、软组织水肿、滑膜肥厚和关节积液,从而使准确诊断更加困难 [7]。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因此进行活检以验证最终诊断。
在锝-99m 亚甲基二膦酸盐骨扫描中,瘤巢会表现出强烈的摄取,这对于非典型位置的病灶诊断具有帮助 [1]。
要点
已获得书面知情的患者同意用于出版。
髋臼关节内骨样骨瘤
根据提供的MRI、CT及X光影像,病变位于左侧髋关节附近(与股骨近端邻近关节区域)。MRI显示关节周围软组织有不同程度的水肿信号,局部关节腔可见轻度积液及滑膜反应。可观察到病灶区域内存在一个可能的低-中信号核心(在T1加权像上较明显),并在T2加权像上周围可见高信号环形结构,提示活跃性病变的特征。CT图像上可见左股骨近端皮质有圆形或卵圆形的低密度区,中心可呈高密度钙化样改变,周围硬化并不显著,但可见轻度骨质硬化及局部骨皮质的反应性改变。常规的X光片上由于反应性骨硬化不突出,病灶表现并不明显,需结合CT和MRI才能更好地确定病变部位。
典型表现包括夜间痛、经非甾体抗炎药物(NSAIDs)缓解,病灶常出现小样圆形/卵圆形“nidus”并伴有骨硬化。由于本例位于关节附近,硬化可能较轻,MRI上常提示明显的软组织或骨髓水肿。
通常在影像上可见其他类型的钙化或软骨帽,并伴不同程度的骨表面改变,但与上述典型夜间痛、迅速缓解的特征不完全吻合。
既往有慢性骨痛的患者需考虑感染因素,但本例炎症指标(CRP、血常规等)正常,且疼痛可被NSAIDs缓解,感染可能性较低。
虽然可出现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但常见于复杂自体免疫或退变因素,且夜间痛被NSAIDs迅速缓解并不典型。
综合患者年龄(14岁)、典型的夜间疼痛及对NSAIDs显著缓解的反应、影像学发现(MRI可见nidus样病灶、CT上可见轻度硬化及中心钙化区),最可能的诊断为关节内骨样骨瘤(左髋关节附近,股骨近端)。在此部位的骨样骨瘤常出现较少的周围硬化并呈现关节积液、软组织肿胀等炎症改变,如确有疑问可考虑在影像引导下行病灶活检进一步确诊。
免责声明:
本报告为基于现有影像和资料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意见。具体治疗和康复方案应结合患者个体情况及专科医生评估后进行。
髋臼关节内骨样骨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