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7岁男孩,跆拳道运动员,在两个月内逐渐出现右脚疼痛和肿胀,无外伤史。疼痛最初出现在体育活动期间,但随后逐渐在日常活动中持续存在。临床检查显示第一跖骨处有压痛。既往病史无特殊。
前后位和斜位足部平片显示第一跖骨远端骺区变平、硬化,但无明显碎裂(图1)。磁共振STIR和T2加权(T2W)影像确认了远端骺的关节面塌陷和坏死,表现为低信号强度,并被广泛的跖骨干骨髓水肿高信号所包围(图2)。同时还可见软骨下线状骨折,呈现为骨髓水肿内的线状低信号病灶。
背景
Freiberg 病(FD)是一种特发性缺血性坏死,在 2/3 的病例中累及第二跖骨头,而在约 1/3 病例中累及第三跖骨头 [1]。累及其余小趾和第一跖骨的情况极为罕见 [1-3]。FD 的病理生理机制仍不明确。可能的基础病因是反复微创伤与软骨下骨骨折导致的血管损伤 [4]。FD 与高跟鞋有关,并且在 20 岁左右的女性中患病率更高 [5,6]。
临床意义
临床检查显示受累跖趾关节的肿胀和压痛。病史可能提示或不提示既往外伤。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爪状或交叉趾畸形等足部畸形。保守治疗是主要治疗方式,同时可结合非甾体抗炎药物、活动调整以及使用摇摆底鞋。只有在疾病晚期或保守治疗失败时才考虑手术治疗,包括清创、游离体去除、截骨及核心减压等 [4,5]。在我们的病例中,高强度跆拳道训练所导致的反复微创伤被认为是致病因素。尽管患者年龄、性别及病变部位都不典型,但影像学表现和临床病史对 FD 具有高度特异性。
影像学意义
平片可显示受累跖骨头的硬化、扁平及碎裂。MRI 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因为它能在平片尚无或仅有轻微表现的早期阶段检测到疾病 [7]。在初期阶段,MRI 上可见跖骨头在 T1 加权像中信号减低,在液体敏感序列中信号增高。随着坏死进展,跖骨头在所有脉冲序列中均呈低信号。还可见周围骨的骨髓水肿、软骨下骨折线以及跖趾关节积液 [1,6,7]。根据 Smillie 的分期方法,该病可分为五个严重程度阶段,适用于平片和 MRI [5]。手术治疗只针对晚期病变。
预后
保守治疗通常可使症状和影像学表现完全缓解。在我们的病例中,因患者需要恢复高水平运动能力,遂采用手术清创及核心减压治疗。随访 1.5 年(图 3)时,症状和影像学表现均完全消失。
已获得患者关于发表的书面知情同意。
儿童第一跖骨头的弗莱博格病
患者为一名7岁男童,右足第一跖骨头区出现疼痛与肿胀,持续约两个月。提供的X线影像显示:
MRI影像方面:
整体影像学表现提示第一跖骨头存在缺血性坏死的征象,兼有骨质结构碎裂、硬化及水肿信号。
基于该患儿的年龄、症状以及影像学所见,可能的诊断或鉴别诊断包括:
根据影像特征与发病过程,高度考虑Freiberg病是首要的潜在诊断。
结合患儿年龄(尽管性别与典型发病群体略有差异)、日常运动量(跆拳道训练可能带来的慢性微小损伤)、影像学所见(第一跖骨头硬化、碎裂、MRI示明显骨髓水肿和信号异常),最可能的诊断为:
Freiberg病(第一跖骨头缺血性坏死)。
若仍存在疑虑,可行进一步的临床排查(实验室炎症指标、鉴别感染或风湿因素)以排除其他病因。但根据现有资料,Freiberg病的可能性最高。
治疗可分为保守与手术两大方面,需结合患儿运动需求及病变程度决定:
若病变处于相对晚期,或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可考虑:
本例患儿若因运动需求较高,且保守治疗无法满足功能恢复,可酌情行手术干预。
鉴于患儿年纪较小,骨骼尚在生长发育中,康复和运动处方需循序渐进并个体化。可参考FITT-VP原则:
在康复早期,要注意保持患足关节活动度训练,但避免大强度踢击动作。若在训练中出现明显疼痛或不适,应及时终止并复诊。
免责声明:本报告仅基于现有影像和临床信息进行分析,所提供的意见具有参考性,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师的当面诊断与治疗方案。如有任何疑问或症状加重,请及时就医。
儿童第一跖骨头的弗莱博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