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53岁的男性在过去三周出现左踝关节疼痛,并伴有在活动和早晨时加重的肿胀,未报告任何外伤。实验室炎症指标并未升高。体格检查显示踝关节有中度肿胀,但对关节活动范围没有显著影响。
X线未见异常病理发现。
左踝关节CT显示跟骨内边界不清的低密度病灶,无皮质破坏或骨膜反应。 未见钙化或矿化征象。
MRI显示在 脂肪抑制 质子密度加权像上,跟骨呈弥漫性高信号,在T1加权像上呈弥漫性低信号。对比剂注射后,观察到跟骨呈不均匀强化。未见骨膜反应或骨外扩展的迹象。可见周围软组织轻度水肿,但未见踝关节积液。
骨显像证实左跟骨对放射性物质的摄取增高。 骨显像未见肿瘤扩散或转移迹象。额外的胸部CT检查排除了胸部转移。
骨肉瘤是最常见的非造血性骨原发恶性肿瘤。它通常发生在10至30岁人群,发病高峰在第二个十年,男性略多见 [1, 2]。骨肉瘤最常见的部位是长骨干骺端 [1,3]。足部骨肉瘤仅占所有骨肉瘤病例的1% [4]。在足部,75%发生于跟骨或跖骨 [4]。这些病例通常为低级别,报道的生存率也较高 [4]。
骨肉瘤的症状并不特异。主要表现为受累踝关节的疼痛和肿胀逐渐加重。在我们的病例中也观察到了这些症状。体格检查通常可以发现压痛性肿胀以及关节活动受限 [1,4]。 尽管使用NSAID可在初期显著缓解症状,往往也因此延误了诊断和治疗 [4]。
跟骨骨肉瘤的典型X线和CT表现可提供丰富信息,包括致密硬化、溶骨性病变、骨皮质破坏以及骨外扩张 [1, 5]。在我们的病例中,X线未见任何病变,但CT显示溶骨性病变,无骨皮质破坏、骨膜反应、钙化或矿化征象。应在术前行MRI以进行分期,并能清晰显示骨外浸润 [1]。由于溶骨、硬化和疏松区域的混合,病灶在MRI上的信号通常呈现异质性 [1]。在我们的病例中也观察到了MRI信号的异质性,这是由于坏死和硬化病变与保留骨结构区域并存所致。MRI有助于鉴别肿瘤,但只有组织病理学检查才能提供最终诊断 [1]。我们的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恶性肉瘤细胞呈条索状和巢状排列,并伴有类骨质沉积。 骨显像用于排除骨转移 [6]。此外,诊断时还应进行胸部CT检查以排除转移性疾病 [1, 4]。
骨肉瘤的治疗因分期不同而异。对骨肉瘤患者的标准治疗包括化疗与手术相结合 [4,7]。由于足部分区结构不完善,足部骨肉瘤通常无法进行保肢手术。因此,在本病例中,首选的手术方式是小腿截肢 [4]。目前,所有骨肉瘤在充分治疗后5年的生存率约为60-80%,具体取决于肿瘤对新辅助化疗的反应 [1,7]。
教学要点: 尽管骨肉瘤是最常见的骨源性恶性肿瘤之一,但它在足部的发生率很低。它可在X线或CT上被发现,但术前必须进行MRI检查以确定分期。最终诊断依据组织病理学检查。治疗通常包括化疗与手术相结合。
已获得患者书面知情同意用于发表。
跟骨骨肉瘤
根据提供的左足踝部X线、CT和MRI图像可见:
基于患者的年龄(53岁)、病史(无外伤,近期出现进行性疼痛及肿胀)以及影像学表现(溶骨性病变、信号不均、局部组织轻微浸润等),主要需考虑以下可能诊断:
结合患者年龄、临床症状与体征(疼痛、肿胀)、影像学表现(跟骨内溶骨性病变,缺乏明显皮质破坏与骨膜反应但MRI提示较广泛的病灶范围)、以及病理学检查结果(恶性肉瘤细胞伴成骨样质沉积)等综合考虑,最可能的诊断为:
骨肉瘤(Osteosarcoma)
该诊断已由组织病理结果证实,确认为跟骨骨肉瘤。
针对骨肉瘤的治疗,通常采取综合治疗策略:
康复及运动处方原则(FITT-VP):
在此过程中,应随时评估残肢皮肤状况,防止假肢佩戴引发的破溃或压迫性损伤。
此报告基于现有影像及临床资料作初步分析与建议,仅供参考,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意见。任何治疗或康复方案的实施均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跟骨骨肉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