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翻修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的不寻常并发症

临床病例 10.06.2022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79岁,女性
作者: Deng Jia1, Cynthia Assimta Peter1, Farah Gillan Irani1,2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79岁的患者因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合并股骨头坏死接受了右侧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十年后因假体松动行翻修手术时出现剧烈出血,需要进行血管栓塞。随后十年内因反复出血多次住院并需再次栓塞,最终由于严重的骨质溶解而进行了臀大侧截肢。

影像学表现

正位骨盆X线片(2013年)(图1)显示行髋关节置换术(THA),在髋臼杯处可见右侧髂骨皮质不规则及硬化,并伴有邻近血肿。

轴位CT(2017年)(图2)显示右侧髂骨翼处出现血肿,同时有骨质侵蚀。

股骨增强CT(2020年)(图3)显示动脉性关节囊下活动性出血,并伴骨质侵蚀和重塑。右侧髂内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020年)(图4)可见造影剂外渗至血肿中。

磁共振成像(MRI)轴位T2加权图像(图5)显示在不断扩张且侵袭性的血肿内存在磁敏感伪影。

正位骨盆X线片(2021年)(图6)显示右侧髋臼杯已被取出,右侧髂骨、髋臼及耻骨支出现畸形,并可见近端股骨内侧血肿的钙化边缘。

冠状位及轴位CT(2021年)(图7)显示在右侧髂骨区域存在一带蒂的股前外侧肌皮瓣

病情讨论

背景

手术后持续存在并随时间逐渐增大的血肿称为慢性扩张性血肿(CEH)[1]。有出血倾向和抗凝治疗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血肿。尽管尚未完全明确,但推测其发病机制是由于血肿内纤维蛋白基质、血红蛋白和血小板的细胞分解产物引发成纤维细胞反应,从而激活炎症过程、增加血管通透性,并引起内壁脆弱且扩张的毛细血管出血[2, 3]。随着时间推移,血肿不断扩大,在本例中最终导致邻近髂骨翼的骨质溶解。

临床观点

CEH可表现为由于持续失血导致的贫血、对邻近结构(如神经血管束和输尿管)的压迫性肿块效应,以及侵袭性改变如骨质溶解和骨重塑。本病例中,患者因严重的骨质溶解和骨破坏而出现剧烈疼痛和髋关节屈曲畸形,无法行走。

影像学观点

急性/亚急性血肿在CT上的典型表现为高密度病灶(衰减值40-75 HU),边界光滑。慢性血肿在CT上呈低密度,原因是血肿内存在陈旧的血液产物,还可表现出假包膜或纤维包膜,并在包膜周边增强,与新生毛细血管和肉芽组织有关[4]。

MRI可见T1加权和T2加权成像中血肿内部呈低、中、高信号的混合表现,反映血肿内不同阶段的血液产物。假包膜、肉芽组织和新生毛细血管的增强会使其与软组织肉瘤难以区分[5, 6]。T1和T2加权成像上低信号的假包膜也是CEH的特征性表现[7]。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显示多个供血血管的活动性动脉显影,与本病例一致。

组织学上,CEH表现为伪囊性的充满血液的病变,包膜呈纤维组织构成,带有含铁血黄素沉积和含铁巨噬细胞[1, 3]。

预后

CEH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栓塞。对于存在骨受侵和骨质减弱的部位,可进行预防性内固定。完全的手术切除(包括切除假包膜)被认为是金标准治疗方法,因为可以获得明确的组织学诊断。不完全切除可能导致复发[8]。

教学要点

CEH是一种罕见且易出现难治性出血的诊断,与恶性肿瘤的鉴别常具有挑战性。

已获得患者签署的书面知情同意书用于发表。

鉴别诊断列表

慢性扩张性血肿导致的侵蚀性骨溶解
血管瘤
软组织肉瘤
炎性假瘤
血管外皮瘤

最终诊断

慢性扩张性血肿导致的侵袭性骨质溶解

图像分析

骨盆X线片

icon
正位骨盆片显示右侧人工髋关节(THR),并在与髋臼相关的右侧髂骨出现皮质不规则和硬化。

骨盆CT

icon
轴向骨盆 CT 显示高密度血肿(白箭),并侵蚀了邻近的右髂骨边缘(黑箭)。

股骨CT

icon
股骨CT显示骨折部位存在血肿,并伴有骨质侵蚀和骨重塑。

右侧髂内动脉DSA血管造影

icon
右侧髂内动脉的DSA血管造影显示显著外渗至上部和下部端口。

骨盆磁共振成像

icon
轴向T2w TRM图像显示在不断扩大的血肿内,由血液产物导致的磁敏感伪影。

骨盆X线片

icon
骨盆正位片显示右侧髋臼杯取出,伴有右侧髂骨、髋臼及耻骨支畸形。

骨盆CT

icon
冠状面和轴位CT扫描显示在右髂骨区域存在有蒂肌皮前外侧大腿瓣。